【桌游教学】小学生玩桌游变小领袖 学习解难处理冲突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俗语说“勤有功、戏无益”,但大埔浸信会公立学校却买入70多款桌上游戏和玩具,又开放辅导室,鼓励学生在休息时间自由取用。又训练高年级学生成为桌游大使,从游戏中戒掉冲动、易怒性格。为什么游戏能影响孩子呢?

图腾快手纸牌上印的图案十分相似,如八个六角形和八个八角形,非常容易看错。(亲子桌游,李欣愉摄)

“叮当叮当……”午息钟声响起不久,辅导室外便响起“哒哒哒”的脚步声,首先冲进来的是六年级的焯楠和他的同学,他们分头行事,一个熟悉地从架上取出桌游,一个搬来桌椅,急不及待要开始比赛。

他们正在玩的是“图腾快手”,玩法与襟棉胎相似,但并不是要斗快拍卡,而是要斗快握住木制的图腾。

“不能做预备动作,不能提示,否则当犯规,要扣分!1,2,3!”二人金睛火眼地盯着翻开的纸牌,忽然瞬间出手,一起捉住放在中间的木图腾,到底怎样判断谁快谁慢呢?

“我们都有五只手指握着图腾,但你的手在上方,你胜出。”焯楠侧侧头,从二人手掌的握位看出胜负。原来他们已约定俗成出一套双方都接受的规矩。

这是大埔浸信会公立学校的辅导室,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驻校社工邓翔峰和陈以昕指辅导室原来只供社工面见学生,为了善用资源及加强与学生的连系,约五年前决定开放辅导室,又购入近70款桌游和玩具,让全校学生在小息午膳时间使用。又推出桌游大使计划,训练14位高年级学生成为小领袖,焯楠便是其中之一。

愈来愈多同学到达到辅导室,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都很熟练地搬桌椅、选游戏,数分钟后,不只辅导室,连走廊和楼梯间也聚满了学生,三三两两地玩着各种游戏。

焯楠(左二)从玩家变导师,在婷婷(右)身旁鼓励她抢分。(亲子桌游,李欣愉摄)

独赢不一定开心?今天还有第一次接触桌游的低年级学生,焯楠特意选择可以多人参与、玩法较简单的配对游戏“多宝”。新手遇上老手,纵使已说明了游戏规则,表现还是难免有点差距,转眼间焯楠已抢了一大叠图卡(一张为一分),同时却有新手同学不在状况而零分。

“焯楠,你很高分呢,但三年级的婷婷很低分,有方法可以帮帮她吗?”这时站在旁边的陈姑娘点出当中的差异。

“那我跟她一组吧!我在后边帮助她。”焯楠立即站起来,再仔细地向婷婷解释玩法,又指出每个的得分关键,鼓励她伸手抢分。在焯楠的指导下,婷婷的表现大有改进,得分比第一回合高很多。看到婷婷有进步,即使焯楠不能亲身参与第二回合,他也玩得开心。

要成为桌游大使,并非爱玩就可以,邓Sir指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六堂训练课,除了熟悉各种游戏规则,更要认识低年级和高年级同学的分别、假设可能会遇上的冲突及找出解决方法,再通过实习才能正式成为小领袖。“有些学生原本很好胜、易怒,特别是男孩子,一有碰撞时便动口动手,看谁能吵得赢。现在则学懂以和平方法解决,例如共商一个判断方法,他们现在会主动猜拳决胜负。”

经验学习法 学生从桌游中学懂……有得玩,哪个小孩会选择学习呢?但陈姑娘指桌游是个软性的介入工具,令学生渐渐戒掉日常中的坏习惯。“单纯口头上的解释上课时破坏规则的后果,学生们不会明白为何秩序与自己有关,但他们爱玩,如赖皮、破坏规矩时,便会被罚出局,或玩得不尽兴,当学生明白如想玩得高兴,便要乖乖守规矩,便能经验套进日常生活中,学懂遵守秩序。”

除了外在行为,亦有同学从桌游中控制冲动行为。“有些学生很想赢,常常未看清楚便伸手,我们便加入扣分规则,学生为了避免答错而被扣分,便会学懂忍耐。”陈姑娘指桌游的奇妙之处是可训练逆向思维、策略思考、记忆力、反应、专注或表达能力之余,多元化的种类亦能配合性格不同的学生,有玩法激烈的,也有适合文静学生的温和游戏,性格不同的学生总能找到自己的喜好。

25分钟的午息时眨眼便过,同学们自觉地收拾台面上的卡牌和道具,又把桌椅搬回原位,便准备返回课室。临行前记者问焯楠喜欢桌游还是打电子游戏?他很大声地回答:“钟意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