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中派位|部份地区更6人争1个英中学额 择校前宜考虑三点

撰文: 阿言
出版:更新:

英文中学(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EMI) School,英中)学额竞争激烈,是每届小六学生和家长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根据4月12日教育局向小六家长派发的《中学一览表》,全港116间英中合共提供10,382个学额。预计参加本年度升中统一派位的学生超过五万人,即平均5人争一个英中学位。由于英中学额分布并不平均,某些校网的英中学额竞争尤其激烈,离岛和南区每个英中学位分别有约43和21人竞争,黄大仙、深水埗、观塘、元朗和荃湾多区则超过6人竞争1个英中学额。
作者:邓家豪

15年前关于英中的研究

90年代末,只有约100所公营中学被当局评为合资格以英文授课,即“英中”。英中除中国语文或中国历史等必须以中文授课的科目外,其他科目的老师必须以英语授课及采用英文课本。不少家长认为英中是“名校”的象征,认为子女在其上学也更容易学好英语。

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曾荣光的一项追踪性研究指出,中中学生英文成绩比英中学生稍逊一筹,其升读预科(当年尚未推行334学制,中五会考尚未取消)的机会较低,继而升读本地大学的机会率也要比英中学生低2成。报告一出,加深了社会对英中的良好印象。

英中以外另类之选

然而,香港整个教育体系15年来一直变化,直资学校、国际学校和本地大学增多,学生有更多升学路径。时至今日,部分家长会为子女报考直资中学、私立中学或国际学校,作为入读英中以外的选择。近年,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课程开始为大众认识,一些特别强调适合华人的“IB学校”积极发展,如弘立书院、培侨书院、苏浙公学国际部和大光德萃书院等,异军突起。

部分家长希望子女循序渐进学好英语,同时认识中国文化,在未来社会更有竞争力,故以上这些“IB学校”成为他们的另类选项,变相略为舒缓了英中的激烈竞争。但由于学费较高,非公营学校往往不是大众首选,不少家长和学生依然要投入竞争英中学额的漩涡,如何择校更俨然是家长和学生要掌握的“学问”。

择校小锦囊 切勿盲信排名榜和Banding数据

拣选学校之时,家长务必要小心搜集资讯,切莫盲信某些排名榜或Banding数据。其实官方机构及当局从未公布任何学校的Banding,坊间有关中学的排名都是各施各法的推算估计,并非金科玉律,甚至有失偏颇。

择校第一步必须是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家长可与学生一同制作个人履历,有系统地回顾学生过往学习历程之余,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其后,家长和学生可尝试进一步了解目标中学以下三点,结合学生特质,再作决定:

认识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分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该校家长和学生意见,深入了解其文化和学习环境。

了解校方如何协助学生规划升学或职业发展,配套及成效。

六年中学生涯,占据学生青葱美好的少年岁月,择校必须以学生的个性和志趣为本,方为学生之福。升中选校时深思熟虑,方能作出一个精明之选。

邓家豪先生

作者简介: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训专业协会(HKAEEP)创会会长;慈善机构童理心(Kidpathy)创办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学轩教育集团主席兼升学面试首席顾问。香港教育大学在读教育博士(EdD),毕业于拔萃男书院,十四年间举办逾百场家长讲座,创下两千名高小学生成功考入传统名校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