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手作】以手工作媒介 树叶鸡蛋盒成素材 激发孩子创意
闲时想在家与孩子做做手工,买材料随时要花上数十甚至近百元。有两名儿子的阿珊,除了是平面设计师、童书绘本作者,在家中也是劳作老师,她采用的物料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废物,不用花钱去买,做出来的成品却十分梦幻富艺术气息。摄影:潘思颖
当阿珊打开小折台,4岁的儿子溢溢已自动自觉帮忙准备工具—倒出食用色素,抽出厨房纸,随意折叠,沾上大片黑色和少许绿色,打开便出现一张张梦幻的风景。“开始时我会教他们折基本的三角形、正方形,当熟习流程后,他便会尝试不同的折法,又或张开后再弹上颜色,变成不规则的波点。”在颜色选择上,阿珊不会有任何限制,即使溢溢特别喜爱深沉的黑色:“不知为甚么,在学校绘画时也经常选择黑色,我和老师曾建议他多用其他鲜艳的色彩都被拒绝,但这是他的选择,也唯有接受。”
接触大自然 激发大胆随意
玩了一会,溢溢的指甲边沾满了蓝蓝绿绿的颜色,看起来脏脏的,我问手指污糟了怎么办?溢溢很理所当然地说:“洗手呀!”的确,这是很简单直接的答案。阿珊不会刻意地要儿子保持清洁,不想建立一个保护膜包着他,让他对外界有所顾忌而惧怕伸手触碰,连围裙也不会强逼他穿,让他在游戏中尽情玩。
除了家居废物,阿珊亦会带儿子到公园,执拾枯枝树叶来作画,一次一对父女经过,女儿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好奇,但那位爸爸却对女儿细声说:“不要执,很污糟。”珊反问即使污糟又怎样呢?幼稚园的老师表示,溢溢是班上最不怕肮脏的小孩,珊对此感到兴幸,兴幸溢溢是个充满好奇心又勇于尝试的小孩。
日常取材 并发想像力
回想自己中学读视觉艺术科时,老师总是要她模仿他人的作品,直至在大学艺术系面试时,被教授指出她的作品并非创作,只是临摹:“当时才惊觉,过往的作品都没有自己的主意。”后来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又诞下了两个孩子,便开始想以艺术活动来帮助儿子的成长:“当时对大小肌肉训练并无认识,只是外国的例子,设计一些不太花钱、好玩,他能力所及的玩意。”有了自己的经验,阿珊不再要求儿子跟随自己的框架,带领他从寻找材料的过程开始想像。“我会让他摸摸树叶,嗅一嗅,从视觉触觉感受,再并发想像力,想想树叶的形状可以变成甚么。”溢溢的创意从做手工延伸至日常生活:“逛超级市场时,看到有胶盒盛载的水果,他会提议把胶盒变小船。”
鸡蛋盒、毛巾、肥皂水、纸品,这些常见物品都是阿珊和溢溢的创作来源。约三年前,她成立了coolu coolu friends,偶尔举行手作艺术工作坊,引导成人和小孩在游戏中跳出框框:“也要感谢老板给予空间,支持她在工务不太繁忙的时候做与公司不相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