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最好的朋友竟带头欺凌她?谈“子女交友”很多爸妈做错一件事
我发现在孩子社交这一块,不同年龄有不同年龄的担忧。
孩子小时候怕没人跟他玩,孩子长大了又怕交到了坏朋友。为人父母,心就没有放在肚子里的时候。
这不,闺蜜又遇到了新难题。
她家女儿晓雯,今年三年级,有一个从幼儿园玩到现在的好朋友。这个女孩很开朗、自来熟,晓雯刚开始入园就是被她带领着,迅速跟班上孩子熟悉起来的。闺蜜相中人家小姑娘的热情外向,跟晓雯内敛慢热的性子正好互补,所以有意无意的就经常约着她一起玩。慢慢的,两个小朋友就处成了小闺蜜。
但最近因为这个好朋友,让母女俩都比较为难。因为那个女孩属于外向强势的性格,很多事情都要求听她的,有些事无所谓,听听也就算了。晓雯虽内向,但并不是没有自己想法的,事情多了也就不开心了。
相关文章:怎知孩子被欺凌?家长要留意6大特征
而且,有好几次,小伙伴都听到她跟闺女说,“我们不要跟谁谁玩了”。甚至有几次晓雯没听她的,她还撺掇着其他几个一起玩的伙伴不跟晓雯玩了。起初闺蜜也没太当回事儿,觉得都是小女孩家的小性子,确实过了几天,俩人又和好如初了。但类似的事情后来又发生过两次,每次都是自己女儿妥协。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一通叙述听下来,我觉得闺蜜有点当局者迷了,因为作为旁观者,我的第一反应:这不妥妥的早期“欺凌”吗?家里有女儿的,家长很容易碰到这个雷区,就是忍不住帮孩子选朋友。尤其是养了一个慢热内敛、不善于社交的女孩,你可能会很着急,总觉得女儿不够热情活泼,玩伴少,怕将来被孤立。所以着急给孩子物色到一个朋友,忍不住对周围的同学和玩伴更上心。一旦遇到一个合眼缘的,就赶紧加人妈妈微信,有事没事约着一起,靠自己的努力给孩子赢得一份友谊。
但,家长帮女儿选的朋友,选的好可能是帮助她的第一人,选不好则很可能会成为欺凌她的第一人。
01
人都会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发现对方和自己的共同点越多,人就会越喜欢对方,甚至会有一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两个女孩能成为朋友,一定是她们两个人的气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它们的三观都是差不多的,这两个女孩儿就会玩到一起。
这样的友谊,通常也是比较平衡的,双方相互制约,也就可以平等互尊互助。
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交友有自己的想法:觉得自己闺女内向,就愿意多带她找那些开朗外向的小朋友玩;觉得自己孩子沉闷不爱说,就愿意跟那些话多热情的小朋友多交流;觉得自己娃慢热,就想找个速热的,带娃快速融入小团体。办公室里好几位姐妹的孩子,都属于内向慢热型的,基本上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交到外向、开朗、热情的朋友。感觉这样的性格跟自己孩子正好互补,也渴望能自己家孩子也能被带动的活泼一些。
相关文章:大爱也有底线!不想子女欺凌人或被欺凌 切忌让他们结交3种朋友
02
但很遗憾的告诉大家,父母直接介入孩子社交非常危险。短时间可能看不出来,但时间长了更容易让孩子陷入“社交陷阱”。
给内敛型的孩子找外向型的朋友,如果这个朋友找的好,能够跟孩子成为一个互补关系。但如果你给你孩子找的这个伙伴外向,但是比较自我和强势,就可能成为欺凌你孩子的第一人。她会凡事都压你孩子一头,玩游戏永远都要听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你孩子作出妥协。最后,你孩子的情绪是跟着那个朋友走的,那个朋友开心,你的孩子就开心,那个朋友说我不跟你玩了,你娃就难过。但你让女孩自己去交朋友,几乎不可能形成这种上下级的社交关系:你必须听我的。一旦他们自己交的朋友,出现这种你必须听我的情况,她们势必会不欢而散。
03
但父母直接介入的友情就不一定了。首先,在孩子社交发展初期,大大缩小了她们的交友范围。很多内向孩子的妈妈,遇到一些开朗热情的娃,加了对方妈妈微信,就频繁约着一起玩。孩子就只能在家长的安排下,跟固定的人玩。
但其实,本来放了学,或者下楼后,她可以选择跟任何一个孩子玩,接触的玩伴肯定也更多。对于偏内敛一些的娃,他们本来交友范围就小,父母的一顿操作,让他们的择友池子小之又小。玩的人少,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概率就更小。
所以啊,在最初的朋友选择上,我们要给孩子绝对的自由和权利。内敛的孩子是观察性社交,他会长时间观察,然后作出判断,谁和我是同频的。他可能会慢一些,但不代表人家傻,跟别人玩的开不开心,她自己不知道吗?
尤其是交往初期,本来就是一个相互接触、了解,再决定要不要继续深交的过程。脾气合则继续,不合则散。不要觉得跟谁玩不是玩?在孩子的世界,喜欢和谁玩、不喜欢和谁玩、谁是谁最好的朋友……这些父母眼中幼稚的事情,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
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找固定玩伴。其次,阻碍孩子社交能力发展,让孩子丧失对“负面讯息”的判断能力。不用管是大人的朋友,还是日渐熟悉的同学家长,小区邻居,都是老熟人了。很多时候,孩子间起了冲突,闹了别扭,家长们先第一时间冲上前解决,或劝阻,或出方案,或和稀泥,
.“哎呀,没事啊,她也不是故意的”
.“你就给XX玩一下,都是好朋友,要分享”
.“别抢别抢,我再给你买个新的”
总之,家长总有办法帮助孩子们和好如初。虽然,谦让是中华美德,但也没有美德外包的呀?
有了矛盾家长先上,会破坏孩子的边界感,尤其是内敛型的娃面对外向型的娃。本身就不够强势,这个时候再摊上一个“假大方”的家长。有问题就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没机会直面冲突,就少了很多暴露和磨合的过程,相应的就少了很多早期察觉的机会。那孩子慢慢就会习惯这种委曲求全。总是后知后觉,在冲突和矛盾中不会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后处在一个弱势的位置。
相关文章:靠个“闹”字做父母 孩子越教越坏!试用这5招不伤和气教导子女
所以啊,我们做家长的,可以随时关注孩子的社交,但一定不要过度干预!可以在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提供技术指导,但一定不要越俎代庖。在孩子成长之路上,社交是必考题。我要相信孩子自己的感觉,也鼓励孩子忠于自己的感受。
在孩子遇到社交冲突或矛盾时,等一等,多给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如果你真得忍不住帮他们“找朋友”,有一个掏心窝的建议一定要听:随时关注孩子状态,随时准备好及时止损。
包括但不仅限于:你给孩子物色的朋友、你闺蜜家的孩子、邻居同事家的孩子。这些曾经的固定玩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越来越明显,观念也会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变得不同……一定会有原来的朋友变得没那么合拍的情况。
孩子的交友原则,以自己舒服为主。如果对方身上和自己不契合的点,他忍忍也能接受,那就让他接受。所谓求同存异嘛。
成长中遇到的,本来就不可能全是100%喜欢的人,现在有不合拍的同桌,将来有看不惯的室友……能和不那么投契的人相处的还不错,也是一种能力,将来的人际交往,起码不用太操心。
那如果磨合不来,小时候“如胶似漆”,长大了“分道扬镳”,也非常正常,家长不要强行捆绑!要相信,只要自己放手,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都会遇到和自己更合拍的朋友。
到时候,他们也会自然而然的退出对方的交友圈。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去拓展孩子的朋友圈。多带孩子去社交,去经历,这样他们才能有机会发展出那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延伸阅读,更多教育子女建议】
儿童心理|鼓励表达想法、预设抱怨时间 5个守则助孩子锻炼EQ
【本文获“CC爸妈”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