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鸡同鸭讲(上)︱中共对台宣传五大短板 难以越过台海屏障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编按:经由2024台湾总统大选,可以发现中共对台宣传是其最大的短板,其声音只能对内却越不过台湾海峡,无法在台湾舆论场产生具体影响与实质效用,不利于对台工作。《香港01》从两岸第一线采访的视角,盘点当前中共对台宣传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观察与建议,目的在于希望两岸关系在风高浪急之际,仍有一丝烛光在暗夜里传灯。本文为上篇。

两岸鸡同鸭讲(下)︱话语不对频 对台宣传需落地转译与进步主义

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历经历代领导人承诺叠加,基本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及至习近平时代,在201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正式提出“两制台湾方案”倡议,并于2021年11月提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最终写进中共二十大报告,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宣告中共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一的进程已迈开脚步。

问题在于,相较于西方世界对台海形势的紧张与担忧,台湾社会在近期的各项民调中,包括2024台湾大选的结果,反映出依旧普遍未感受到中共对台政策趋于更为积极主动的迫切性,甚至许多人认为中共“只是恫吓台湾,不会付诸实行”。用一句不见得准确的形容:“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何以中共对台政策的传播与宣传,传入台湾民众的耳里时,仿佛“马耳东风”一般,左耳进右耳出呢?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8月10日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进一步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和现状,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和政策。(资料图片)

大陆涉台宣传体系概览

综观中共当前涉台宣传体系,在政府部门方面,主要集中于国台办新闻局每周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暑假期间会暂停),就重大议题或时事新闻进行表态和回应,一些临时发生的议题,则会透过发言人的书面稿加以回应。

在新闻媒体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中央与地方两个层级。中央层级,主要为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海外版》,除了传达中央重大对台政策之外,也会对时事发表评论,例如以“新华社记者”署名的“新华时评”,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日月谈”专栏。《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其社论与亦多有涉台话题的评论。此外,上述官媒还有经营新媒体的“马甲号”,例如央视新闻的“玉渊谭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侠客岛”,央视总台的“看台海”,环球网的“补壹刀”与“枢密院十号”,新华社的“牛弹琴”等,往往会出现更直接针对台湾岛内政治时事的评论。

国台办旗下媒体“中国台湾网”,则是大陆涉台新闻另一大产地。内容除了国台办官员的动态之外,还有各种对重大政策与事件的解读和评论,其经营的视频号,在涉台圈人士曝光度亦颇高。

央视谈论两岸话题的节目《海峡两岸》。(影片截图)

在地方层级,福建的东南卫视、厦门卫视、海峡卫视、海峡之声、《海峡导报》等媒体,在依循中央的大政方针下,产出大量的涉台新闻,并致力于新媒体、视频号的经营与运作,例如“今日海峡”等等。

涉台宣传体系五大问题

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的对台宣传体系,事实上建制齐全、触角广泛,可是宣传的声量却难以越过海峡屏障,做不到“入岛、入脑、入心”。进一步剖析以上体系产出的对台宣传内容,基本上不难发现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和短板。

1. 自说自话、内外无别:涉台宣传媒体的内容,相当大一部分是中央政策的“复制贴上”,或者是“换句话说”,反复组织中央对台政策文件的文句,没有明确区分宣传对象究竟大陆民众还是台湾民众,用“内宣”的思维和做法进行“对台”宣传。明显的例子是,每当有重大政策出台,例如第三份《统一白皮书》,或是《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等等,各家涉台媒体如膝式反应一般开始为政策“造势”,到处找台人录影片、写心得感想,且内容只允许“政治正确”,组织为“台胞热议”的栏目。“造势”固然重要,但未体察到这一套方法渡海到台湾之后的效果,岛内民众看了有可能适得其反,认为又是大陆官媒的“自嗨”,反而对其不屑一顾。

2022年8月16日,北京,全国台联召开北京台胞学习《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座谈会,逾20位台胞围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及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等两岸热点话题展开座谈交流。(VCG)

2. 文章八股、照搬照套:翻开涉台媒体的文章,甚至是国台办记者会发言人的答记者问,往往就政策论政策,只在政策内容上面做功夫,对于岛内民众的好奇或疑惑,也是使用政策文件上的段落作为答复,有说等于没说。在正面表述如“为台胞台企在大陆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机遇与空间”,负面表述如“以武谋独”等,岛内民众基本认为只是八股宣传,对其感受麻木,无法理解陆方究竟想传达什么意涵。又如官方接见台湾人士的场合,官员发言也是一再复述中央政策,例如“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但对岛内缺乏宣传效果,民众往往视为样板工夫,更对中共的专有名词、用语风格缺乏理解,宛若“平行时空”。

3. 隐晦神秘、话不讲白:每当两岸重大争议爆发时,例如陆方禁止台湾某项农渔产品进口时,岛内往往一头雾水,不晓得问题点出在哪里。而陆方的回应,有意无意制造“神秘感”,也不清楚告知是针对民进党政府的“台独”政策,还是真的是台湾产品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在军事行动上亦是如此,例如海事局突然发布禁航区,却未将目的说明清楚,反而让岛内猜来猜去、绘声绘影。上述情况,致使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产生不健康的心态,对陆方举措摸不着头绪,任由岛内“名嘴”胡言乱语,反而让台湾社会的认知和思考走向更为负面,产生许多不必要且不正确的猜测。

4. 用心不足、不接地气:为了加强对台宣传,许多官媒都在境外社交平台开设帐号,例如Facebook、YouTube等,但未针对台湾民众的需求和思想调整说法,只是将在内地报道或新闻画面转贴到境外平台。经常可见的是,一些国字级官媒,在Facebook上的贴文,简繁转换时未注意到台繁的用法,“一”直接转换为“壹”、“于”“于”不分、“干”“干”“干”混用,令台湾读者大看笑话。而在涉台影像上,直接将整段节目不分主题、不分段落上传到YouTube,标题亦未针对台湾观众的兴趣做调整,反而造成观看次数低落的结果。

2019年7月27日,正在深圳实习的230多名台湾青年来到深圳市民中心深圳工业展览馆参观,并参加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深圳台商协会举行的在深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分享会。图为台湾大学生接受采访。(VCG)

5. 滥用样板、适得其反:互联网流量时代,越来越多台湾自媒体工作者,为了抢食大陆市场,拍摄制作针对大陆观众胃口的主题,产出一大批“忽然爱国”的台湾UP主,因为在大陆“政治正确”,因此受到主流官媒的爱用与推广,包括所谓的样板“台青”等等。问题这些人说话的对象是面向大陆,不是台湾,对台湾观众读者来说,这些人名不见经传,并不代表台湾主流社会的普遍想法,观众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台湾”,结果适得其反,被有心人士操作成大陆用人民币买台湾网红的“认知作战”,效果大打折扣。一些与大陆“心灵契合”,但表达方式不够“政治正确”的文章或影片,尽管其用台湾人听得懂的方式说话,也传达出台湾社会的想法,却在大陆的媒体平台上难以露出,或者不受待见。

在“政治正确”主导下,大陆涉台宣传体系里的台湾,其实是一个“失真”的台湾,要不然全岛都是统派分子,要不然全岛都是台独分子,要不然全岛都生活困顿、民不聊生。端视当时政治事件或政策所需,镜像出一个“千变万化”却“面貌模糊”的台湾,别说传达给大陆民众一头雾水,连台湾民众看到都难以置信,从而心生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