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鸡同鸭讲(下)︱话语不对频 对台宣传需落地转译与进步主义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编按:经由2024台湾总统大选,可以发现中共对台宣传是其最大的短板,其声音只能对内却越不过台湾海峡,无法在台湾舆论场产生具体影响与实质效用,不利于对台工作。《香港01》从两岸第一线采访的视角,盘点当前中共对台宣传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观察与建议,目的在于希望两岸关系在风高浪急之际,仍有一丝烛光在暗夜里传灯。本文为下篇。

两岸鸡同鸭讲(上)︱中共对台宣传五大短板 难以越过台海屏障

北京有完成统一强烈的决心和意志,这一点大家都看得明白,台湾民众就算不说,事实上也心知肚明。但追求统一,便意味着两岸长年分裂分治,从1949年之后便走上了两条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由于特殊的历史经验,两岸在思维方法、说话方式、逻辑认知,以及最重要的──情感结构,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虽然嘴上说的都是国语/普通话,看似在谈论同一件事情,却可能都是在鸡同鸭讲。

台湾早已不是“国民党”的台湾

尤其是战后台湾受到美国等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大幅影响,面对事情的“三观”与大陆已有不同,台湾人听不懂、无法共感中国大陆的宏观论述与革命遗产的话语。再加上长年以来的“去中国化”,现今的台湾甚至连两蒋“反共”时期强调的“中华文化”都快被抛弃光了。今天大陆涉台体系,还是有不少官僚对台湾的认识还停留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台湾还停留在本省/外省二分法,受到一些“公知”的误导,误以为台湾还是“中华文化”最完整保留的“宝岛”。

2023年2月10日,北京市,朝阳区侨福芳草地举行的“笔墨抒怀 情聚两岸——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吸引市民参观。该展览自2015年起已在海峡两岸举办七届十次,此次展出两岸书画家作品70余幅,并特别展出《两岸书画家共绘祖国大好河山百米长卷》作品。(VCG)

可是,大陆在变化,台湾当然也在变化。台湾社会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从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到李登辉以降的“反中”政策,台湾人原有的价值取向几乎都被改造了,“中华文化”确实还保存在台湾人的DNA里,可是在意识形态上已被政客套牢而不断拒斥。传统中华文化讲究的血缘、亲人、家庭、文化等元素,如今在虚无化的台湾还有多少号召力,真的需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讲白一点,陆方举出的“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等旗号,在道理和事实上都是正确无疑的,可是台湾社会、台湾青年就是不买单。当台湾被民进党虚假的“进步价值”绑架的时候,最极端者连“毁家废婚”的主张都出现了,大陆对台传播却还停留在“家人情感”式的召唤,显然就是完全对不上频率。

台湾有一位著名作家蓝博洲,他钻研台湾“白色恐怖”历史甚深,对台湾人的情感结构如何影响认同很有看法。在他看来,台湾人在两岸关系上,最大的问题是已经没有了“中国心、中国情”,换句话说已经没有了“感情”。当这一点被大陆涉台宣传传播体系忽略了,结果就会像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用不对号角,吹不对的声号,打动不了台湾民心。

对台宣传需要接地气并打动人心

再借用一位台湾“外文”研究学者王智明的说法,他指出冷战时期西方文化思潮与作品之所以大规模进入台湾,而且走进台湾人民脑海里,其实是经过了“落地”与“转译”两个必经过程。用这一点来看,今日大陆涉台传播,恰恰就是缺少了“落地”与“转译”,在上篇五大问题以及只求“政治正确”的情形下,就算国台办发言人全程都用闽南语和客家话、甚至原住民语说话,大陆对台的政策与决心、意志,都很难落地台湾,更难转译为台湾人听得懂的话语,依旧徒劳无功。

2023年8月10日,在福州举办的第11届海峡青年节峰会上,由两岸青年林伟龙、魏晖倪、赖淑珍组成的“海峡组合”,共同唱响原创主题曲《青春海峡》,用歌声道出“两岸一家亲”的盼望。(VCG)

中国人是一个看重历史的民族,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回过头去看历史、文化、亲情、血缘,当然是没有错的,也是必要的。但今天的台湾迷茫、迷惘的是“明天”,不知道何去何从,所以只能在“小确幸”的世界里自我安慰、载浮载沉。大陆对台宣传传播体系要真的对台湾人发挥效果,势必要有所改革,一来在话语上必须经过“落地转译”,二来要用“明天”作为号召,也就是让台湾人看到统一后的明天,是美好生活的明天。

换句话说,不能再用只有大陆人听得懂的八股话语对台宣传,而是要让台湾人感受到跟着大陆走会有的“进步主义”,用有别于既有世界秩序的进步新价值,打破埋藏在台湾人内心深处的“亲美反共”桎梏,才有可能寻回台湾失落已久的“文化传承”,进而达到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