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边疆记|新疆农作物不止棉花 荒漠奇迹种植万亩海水稻连年高产

撰文: 孙圣然
出版:更新: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省份,其面积相当于604个香港。2021年,新疆棉花意外地在负面新闻的争议中“出圈”,这片广袤土地上丰厚的第一产业资源,亦随之受到关注。
位于喀什市近郊的帕哈太克里乡,是新疆的“稻米之乡”。数年间,这里克服了盐碱地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在远离海洋数千公里外,种植出万亩海水稻,产量还由最初的300公斤增加了2.5万倍之多,奇迹般地实现了荒漠变良田的美好愿景。

小桥流水人家,尤喀尔克卡库拉村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被打造成了荒漠上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这座位于帕哈太克里乡境内的村庄,因盛产水稻、泉眼遍布,还被称作“稻乡泉村”。

漫步在村内,一位在家中清洗稻米的维吾尔族村民,偶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当地翻译的帮助下,记者得知村民洗的稻米为自家种植,“基本上吃完才会去外面买”。“我煮饭给你吃”,闲聊期间,这名朴实的村民还邀请初次见面的记者到家中做客,十分亲切。

这看似普通的水稻,其实大有来头。帕哈太克里乡种植的水稻品种为海水稻,即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其并非在海水中生长,亦非用海水直接浇灌。有可在海边滩涂地和盐碱地生长的特性,较普通水稻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以及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

朴实的维吾尔族村民邀请记者到家中做客。(孙圣然摄)

盐碱地,即是指盐分含量高、pH值大于8.5,难以生长植物、农作物的土壤。但海水稻恰恰可以适应这样的土壤环境。新疆的盐碱地面积占全国盐碱地面积的三分一,因此当地亦将治理盐碱地视为长期任务。

10月正值海水稻收割的季节,步入帕哈太克里乡的万亩稻田,眼见尽是一片金黄。乡党委书记李笃民介绍指,这里于2018年收获了首批300公斤的海水稻,其后又引进14个新品种进行实验,“哪种收成更好,就会大面积种植。”

李笃民说,帕哈太克里乡采取无人机播种,机械化收割的方式。他并预计今年的海水稻将达到7500吨的年产量。据查询发现,7500吨水稻可供逾4.3万人食用一年。

海水稻曾被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评价为,“继杂交稻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此项技术亦是由袁隆平及其团队引入至远离海洋的新疆。

自2018年以来,中农海稻(深圳)公司,投身深圳对口帮扶地区喀什的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起,具有出色耐盐堿能力的海水稻品种,在喀什大规模推广,2022年种植面积达1.3万亩,亩产超500公斤。其后,结合了产销一体模式,所打造出的“帕乡水鸟”品牌海水稻销往全国各地,既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又提高了农民种植收入和生活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引起广泛关注的,新疆在沙漠地区发展“海水养殖”,同样“有赖于”盐碱地。因土地盐碱度高,地表水质与海水非常接近。水产公司在盐碱地上建起智能生态海产养殖基地,按照海水矿物质比例,在盐碱水中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调试出适合不同海产品生长的人工海水,养殖出罗非鱼、石斑鱼、南美对虾、鲍鱼、龙虾、斑节虾、青蟹等海产品。

据统计,中国有15亿亩未利用的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备改造为农田的潜力。新疆的盐碱地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战略资源,治理和利用对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截至今年,新疆喀什共引进耐盐碱新品种77个,已进行适应性试验超60个,可产业化推广超12个。

01边疆记|搭国内最长航线赴香妃故乡 看一带一路上的千年古城

01边疆记|盛产「迪丽热巴」的地方 维族女子笑忆在港被误当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