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对台湾而言 香港还是原来的香港吗?
“香港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香港了”,防疫解封过后,几乎每个打算到香港旅游的台湾民众,身边都有人会对他说这句感叹。讽刺的是,说这句话的台湾人,多半已经很多年没到过香港,或者根本没到过香港。这句话多少反映了一部分台湾人近年来的香港认知,但通关之后依旧有相当多的台湾人飞赴香港吃喝玩乐,也有相当多的台湾YouTuber以香港作为题材,异口同声说道“好好味”。
换言之,经历过2019年“反修例”风波以及新冠疫情摧残后的香港,对台湾人来说形成了政治/娱乐割裂开来的矛盾二元认识,既害怕又期待。这种情感结构,有点像是香港九七回归之前,部分港人对“九七大限”的想像和忧虑,直到那年7月1日过后,才发现“马照跑,舞照跳”。
《香港01》驻台首席记者于6月1日返港述职,连日实际感受现在的香港,与2019年之前究竟是不是“同一个香港”?
香港的“变”与“不变”
说香港完全没有变,这不是实话。一位在回归前即入籍香港的台湾人告诉《香港01》记者,他发现近来香港服务业人员的态度明显趋于消极,特别表现在年轻从业人员身上,他认为这是港区国安法落地之后,香港年轻人愤怒之情“由明转暗”的表现。一位近几个月转赴香港工作的台湾人则说,他感觉香港这座城市有一股暴戾之气,新闻报道经常出现凶杀案,6月3日钻石山荷里活广场发生的砍杀命案,更是震惊全港。
与此同时,中央的大政方针,以及中华文化元素,在香港也能看到更为浮上台面。比如走进三联书店,以习近平或中国共产党为名的繁体版书籍,摆在了店面显眼的位置。走进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外表看似小巧迷你,展场内容却格外精致细腻。走在大街上,除了到港旅游的内地客之外,本地市民的普通话对话场合越来越多,年纪越小普通话普及程度越高。
说香港完全变了,这也不是实话。今(2023)年维园没有举行六四纪念集会,但在街头上仍能见到零散的市民,身穿六四纪念T-Shirt,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中国现代史重要事件的理念。包括《香港01》在内,几家主要的传媒亦以社论层级论述六四,特别是《香港01》从“一国两制”2.0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六四之于香港的全新意义。
香港社会百态如昔忙忙碌碌,作为世界人口密度名列前茅的地区,香港地铁依旧拥挤嘈杂,铜锣湾仍旧是香港年轻族群聚集的次文化集散地。而在车水马龙道路旁见到的“简约公屋”,说明了住房等深层次矛盾,依然是香港经历政治动荡过后待解的急迫难题。
反修例风波后的“错觉”
记者走在马鞍山、乌溪沙一带的商场连接空桥上,还能见到19年事件的“遗迹”,无法清洗干净的口号喷漆,模模糊糊地刻印在这座城市之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旁为生活奔走的来往行人,以及修复之后的地铁设备等等,给人一种19年风波似乎未曾发生过的奇妙错觉。
事件爆发之时,记者在台湾同步关注,认为终会有停歇的一天,因为每个城市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我修复能力,差别只在于时间或长或短。如今踏上了这座确实经过修复后的城市,一位观察力敏锐的香港同事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她也曾经出现过那场巨烈动荡未曾发生的错觉,但她认为今日香港的复轨如常,其实折射出来的是港人不愿直面错误的心理,对于当时错判形势的后果,最终选择了沉默与回避。
或许前后两种观点没有孰是孰非,而是同时兼有造就了今日香港的样貌。这正是“一国两制”从消极走向积极的必由过程,中央与香港都在重新探索“一国两制”的框架和原则。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同样可以用来比喻香港的“一国两制”。因此,一些台湾人说的“香港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香港了”,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香港在历史上就是在变与不变的同构之中前进。所谓的“原来的香港”真的存在吗?恐怕只是台湾人把自我期待与自我焦虑投射到了香港身上。
台湾真正需要担忧的事情
在与香港同事交流过程中,无论是公屋乱象,抑或是随机命案,事实上可以发现这些问题从来不是香港所独有,台湾也是时有所闻,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这些问题当然是政治问题,但统统归咎为政治未免太过简化,它们同时还是治理能力,以及资本主义过度膨胀扭曲的后果,与有没有“民主”或“民主”程度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
台湾先天的体质优于香港,但还是社会弊病丛生。而香港多了一帖“一国两制”药方,在“一国”的原则之下,“两制”可以扬长补短。记者此次特别体验了香港往来深圳不同口岸的“一地两检”和“两地两检”,早已不见当年政治上的纷扰,深夜时分口岸依旧熙来攘往,两地民众用“脚”褪去了政治阴影,实际见证了融合发展的必要与必然。
台湾与其嘲讽“香港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香港了”,不如直接到香港走走看看。台湾与其渲染“香港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香港了”,不如深思当统一脚步逼近时,该如何面对统一,又该如何避免重蹈香港曾经的覆辙。台湾与其担心“香港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香港了”,不如思考倘若统一不再遥不可及,到底该选择战争还是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