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弹多地收紧管控 中央二十条措施遭遇挑战

撰文: 应濯
出版:更新:

最近内地防疫形势的变化让不少人感到困惑。本来中央公布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后,许多省市表态落实,让许多人看到走出疫情的希望。但过去几天,随着内地疫情呈现多发态势,不少地方都收紧了管控,让二十条措施面临落地困境。

过去几天,内地每日新增本土感染者(确诊+无症状者)都超过2万例,不少地方都突然收紧了防疫措施,形势急转直下。一个代表性城市是石家庄。本来,中央二十条措施公布后,石家庄率先打响防疫新路径第一枪,大幅放松管控,宣布取消常态化核酸点,规定除重点场所外不再查验72小时核酸证明,可很快便有所回调,11月21日起又在全市部分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再度大幅收紧防疫措施。

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处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在进行核酸检测的相关准备。(视觉中国)

北京市规定民众进入各类公共场所的核酸阴性证明由72小时调整为48小时。上海市则规定来沪返沪人员抵沪不满5天者,不得进入餐饮服务(含酒吧)、购物中心(含百货店)、超市卖场、菜市场等公共场所。除此之外,一些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再度采取封路堵路措施,其严厉程度仿佛回到了2020年初武汉疫情时的状况。

上述的变化让中央的二十条措施面临落实的困境,让许多人对今后防疫措施的走向感到困惑。这其实揭示出内地防疫措施调整的两难。一方面优化防疫措施是大势所趋,社会层面希望放开的声音越来越大。

2021年6月2日,广州荔湾区荔港南湾核酸检测点,省二医的医务人员给市民采样。(人民视觉)

另一方面内地仍有相当比例的民众恐惧新冠病毒,老人疫苗接种率不高,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数量众多,人均医疗资源有限。再加上内地过去三年对于官场防疫不力的问责严厉程度远高于防疫过度,以及对于新冠病毒毒性变化的宣传引导存在明显不足,导致不少地方依然习惯于二十条公布之前的严格防疫模式。这就使得内地防疫措施的优化调整难免一波三折。

从中国内地发展大局来看,回归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越早越好。这不仅因为清零对经济民生的冲击愈来愈凸显,造成的次生问题一再侵蚀公众的信心和耐心,更是因为今天的新冠病毒早已不是三年前武汉疫情时的病毒。最近内地虽然连续多日的感染者都超过2万例,但绝大多数都是无症状感染者,重症率极低,且基本上都是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人。

因防疫贡献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最近指出当前的临床实践表明,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这意味着新冠病毒的致病力减弱。既然如此,对内地来说,最重要的是因应病毒毒性的变化,根据现实国情不断优化防疫措施,为走出疫情做好准备。

正因这样,面对最近二十条措施遭遇的落实困境,中央不妨坚定决心,继续朝向优化防控的方向迈进。纵使最近内地疫情反弹,不少地方收紧防疫措施,但应该让公众理解这只是暂时的,且不能再出现一刀切、层层加码。更重要的是,二十条措施中提及的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快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应该加快进行。只有这样,中国内地才能与弱者共存,才能以较低代价早日走出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