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两会热点话题前瞻 李克强任内最后记者会

撰文: 王新
出版:更新:

随着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4日的开幕,中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内部的经济下行压力,还是突然大爆发的香港新冠肺炎疫情,亦或是美国继续的经济打压,乃至出人意料地俄(罗斯)乌(克兰)开火,无不带来近十几年来少有的内外压力。氛围注定难以轻松的2022年中国两会,将会有哪些热点话题?

第一,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经济。尤其是各种内外挑战下,2022年中南海如何稳经济保民生无疑最受外界关注。

2021年中国各地经济持续恢复,不过就如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称,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所以,2022年省级地方两会大多下调了GDP增速目标——预期最低为5%(北京、天津),最高为“9%左右”(海南)。这被认为是中国政府2022年政策走向的重要参考。

同时,在官方宣布已经实现全面脱贫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收入再分配手段防止返贫,实现共同富裕是高层的新施政目标;在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人口总量面临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三孩生育政策落地,接下来如何调整已经老旧的现行退休政策;历经政策强监管之后,房地产、平台经济能否迎来政策回调,以及医疗、军费开支等常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关注重点。

第二,人事话题是永远的焦点,尤其2022年是中共二十大召开年。

近期,因为广东地方“两会”上未能当选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外界纷纷猜测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将“奉调入京”。这种猜测逻辑并不正确。因为党委书记兼任同级别人大主任的规则,并不适用于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担任党委书记的省级地方。事实上,不论是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还是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目前均未兼任当地的人大常委会主任。

不过随着中共二十大的临近,担任中共地方党委书记的政治局委员“换岗”是必然趋势。2021年12月份,广东省原省长马兴瑞转任新疆党委书记,被舆论称为中共二十大新入“局”第一人。预计两会之后随着京津沪渝粤等省级地方党代会的召开,这几个地方的党委书记亦将实现新老更替。

与此同时,按照以往惯例,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二任期结束前(2023年3月),中南海势必提前布局中央部委主要官员人选,且将难免带有强烈的“改朝换代”特征。

第三,任内最后的中外记者会,李克强将说些什么?

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当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李克强最后一次以中国国务院总理身份召开中外记者见面会。

2013年的两会上,刚从前任温家宝手中结果中国国务院总理职务,李克强就遭遇了严峻的经济考验:经济增速下滑、地方债隐现危机、贸易壁垒增加、热钱出逃、银行钱荒等。当时面对中外记者,他侃侃而谈,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改革)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新华社)

第二个任期,经过中共党政权力重构以及党政机构改革,李克强更显低调、稳重与务实。不过外界仍然好奇,面对中外记者李克强将说些什么,给自己的总理生涯画上句号。

第四,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各领域立法。

2022年年初,沸沸扬扬的“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加之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2021年下半年找到儿子后,《亲爱的》原型孙海洋也于同年年底寻子成功。中国民间舆论对于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演变成为2022年中国两会的话题期待。

2月15日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讲话强调,要加强民生领域立法。从完善法律入手进行规制,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要加快推进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修订工作,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中国全国公安机近日亦宣布,自3月1日起至12月31日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

上述官方迹象,被认为是对人权以及弱势群体权利立法保护的提前预热,而对于资本以及监管等现有法律漏洞的调整也是外界对两会的期待。

2021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举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新华社)

第五,香港疫情大爆发与中国式共存路线。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请假缺席。2022年中国两会或成为缺席人数最多的两会。目前有消息统计,36名港区人大代表中,预计只有20多人出席今年两会。

比如早前引发香港政坛风波的“洪门宴”主角、港区人大代表洪为民,已口头通知港区人大代表团团长马逢国,他将缺席今年两会。中国全国政协常委唐英年曾与阳性病例接触,另一名身兼华升诊断中心董事长的政协常委胡定旭因留港抗疫,均请假不出席两会。

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办公室近期也透露,董建华预计不会赴北京出席两会。中国全国政协常委、长实集团主席李泽钜2月中旬出现咳嗽、声音沙哑等症状,虽然检测后呈阴性,但据闻他也将缺席今年两会。

2019年7月3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董建华在香港出席团结香港基金午餐会时表示,对于那些存心扰乱香港,撕裂香港,妄想以暴力摧毁香港的害群之马,绝不妥协,强力说“不”。(新华社)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一方面必须坚持“动态清零”,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与病毒共存”。而世界大部分国家正在快速放开疫情防控措施,恢复航空交通和正常旅行,以及各种经济活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做好政策改变与调整的准备。

北京冬奥会期间的闭环管理就是中国疫情防控方式的新尝试。并被专家评价为预示着中国“疫情防控与全球无障碍交流同时实现的全新可能”。中国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2月15日透露,中国有多个团队正在研究有别于中国动态清零和欧美与病毒共存的新的防疫策略。另一位中国流行病学专家曾光2月28日发文说,目前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不会永远保持不变,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在合适的时间点,展示中国式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

全球疫情创伤尚未治愈,国际经济亟待复苏,气候变化挑战严峻,然而乌克兰局势的猛然恶化让世界形势更加激烈动荡。中国如何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引导经济健康发展,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即将召开的2022年中国两会是最好的观察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