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政策形成和制订的四个阶段|安邦智库
本文源自安邦智库
中国是个政策大国,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来进行国家治理,有时政策能对市场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大部分政策关系到公共利益,因此也可以说中国是个公共政策大国。
随著中国的发展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加,中国在国内及国际面临的公共政策问题都在迅速增多。近几年的逆全球化浪潮和国际地缘政治环境恶化,更是把中国拖入一个与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很不相同的环境之中。中国需要应对的除了一直以来的经济发展问题,还面临很多新的政治、外交、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挑战。
虽然中国发展对公共政策的需求在增多,但这些需求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借用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说法,面对政策需求增多,中国在公共政策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效的公共政策供给不足。它会在现实之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公共政策的系统性不足,政策在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同时,却在其他方面制造更多的问题。再比如,政策执行出现急刹车,一会踩油门,一会踩刹车,缺乏稳定而持续的政策执行,这种折腾式的政策容易造成政策不确定性,使得政策反而成为一种风险。
要想提高公共政策的供给水平,首先需要对中国的公共政策从制订到执行的过程有所了解。现代意义的公共政策制订是一门政策科学,具有复杂性,也有系统性,追求的是科学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各类国家政策的推出具有更为独特的进程,反映了中国特色和政权体制。从中国政策的进程角度,可以更好的理解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尤其是中国关键政策的构建和实现过程。
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安邦智库(ANBOUND)认为,中国政策制订的整个进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点。
第一,政策形成
这是中国政策的顶层设计部分,也是所有政策的起点。该阶段的目的是要构建政策思路,明确政策方向。因此,“政策形成”在中国政策体制中是一个关键的政策酝酿过程,这是一个关于政策意义和价值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政策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从1949-1978年,中国的政策形成比较封闭,主要取决于中国高层干部群体的视野和认识水平。1993年之后,政策形成的口径与过去相比则有较大的拓宽,包括受信赖的少数智库、学者以及少数社会人士都有机会参与,但观察中国政策形成阶段,众多参与者的效率和品质差别很大,能够得到高层长期信任的民间机构并不多见。
第二,政策准备
这是一个中国政府内部机构根据第一阶段成果准备政策文件的过程,也是一个材料的组合过程。这个阶段承继了前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政策思路已经基本明确,政策任务已经确定,但还没有形成政策文件或是报告文件,需要政府内部的研究机构做更多的工作,将政策思路、政策材料、前期研究等转变成为可供讨论的政策文件或报告。通常在政策准备这个环节和阶段,一般均由中国对口的政府部门来解决,包括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往往在这个阶段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被信任的体制内的专家学者,也会在遴选之后以个体方式参与这一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该阶段形成的草案文件带有相当程度的保密性。
第三,政策决议
这个阶段是中国政府内部领导层对政策进行讨论和咨询的阶段。在中国的政策流程中,对于已经形成的政策文件和决议,仍然需要在一个更为广泛的领域听取意见,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在于形成更加完整的政策概念,而类似的政策概念将有助于构建面向社会的宣传基础,故而非常重要。通常,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需要在中国领导层的会议中确定,在汇总、收集和归纳各方的讨论意见之后,形成某种决定或是会议决议,形成最后的政策。最后的结果,通常表现为所谓纲领性的“红头文件”。
第四,政策执行
这既是政策的执行阶段,也是政策的宣传阶段,主要面向中国社会,同时也会包括政府各个层级与部门的详细规划工作。中国政策的习惯性作法是在社会各界都要广而告之,形成潮流和势头,也就是通常说的政策造势和政策动员。因此这是一种开放的、公众参与度很高的阶段,活跃参与的人士非常多。除了有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还会有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当然也会出现对政策的各种非议甚至反对意见。因此,政策执行阶段通常要伴随大量的政策解释和解读,也包括基层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规划和计划。然而,政策一旦进入这个阶段,通常也就意味著难以出现结构性的更改。
此外,一旦政策进入执行阶段,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政府中层机构会开始接过政策的主导权,原因在于,他们是政策实际的执行者。而在之后的执行过程中,沿著主要的政治权力输出管道,实际过程也会存在差异化的理解以及不同的执行轨道和路径,最终造成一种“一体三轨”的局面。换言之,在具体的执行机构会存在三条不同的轨道路径:即战略规划,战略宣传以及政策的执行。
在中国现实的政策制订和执行过程中,不同的机构——体制内外的研究机构、政策部门、专家学者,在上述四个阶段中,往往扮演著差异较大的角色。大部分的研究类机构,参与的是上述第二、第三个阶段,第四个阶段主要由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来推动;在第一个阶段,往往只有很少的有思想的战略型研究机构才会受邀参与。安邦智库长年专注于基于信息跟踪研究的公共政策评估,以及从事战略性政策的研究,在一些重大战略问题上曾参与到政策形成阶段的研究工作。
最终分析结论:
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发展中,中国的公共政策制订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特点,可分为政策形成、政策准备、政策决议和政策执行四个过程。了解了这个流程,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策体系和政策特点。(部分内容来自安邦战略报告《“一带一路”战略的缘起、发展与异化》)
本文为安邦智库8月5日“每日经济”分析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