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之外 河南暴雨必须进行五大反思|安邦智库

撰文: 李亭
出版:更新:

本文源自安邦智库

强降雨给河南省带来的灾害,已经逐渐远离最艰难的时刻。7月2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7月28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1,366.43万人受灾,因灾遇难73人,直接经济损失885.34亿元。目前灾情正在进一步核查评估统计之中。

在此次强降雨中,7月20日凌晨2点至21日凌晨2点,郑州降雨量达622.7毫米(特大暴雨为24小时降水量超过250毫米);7月20日,郑州的最大小时降雨量为201.9毫米。不过,此次河南最大降雨量并非郑州,而是在鹤壁市。从7月17日8时至22日8时,鹤壁平均降水量为562.1毫米,鹤壁科创中心累计降水量达1,072.8毫米。7月21日至22日,鹤壁科创中心24小时的降水量达777.5毫米。

虽然郑州不是河南降雨量最大地区,但拥有1,260万常住人口的郑州市,是此次河南省受灾最严重的城市。7月27日,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宣布,在郑州市地铁5号线“7.20事件”中,有14人不幸遇难。此外,截至7月26日12时,从郑州京广快速路隧道三处隧道内拖移安置各类车辆247辆,现场排查发现6名遇难者,5男1女。这意味着,仅在这两处事故现场,郑州就有至少20人遇难。

+15

在此次严重的城市洪灾中,在整体上,郑州社会井然有序,一些普通市民冒着生命危险救人,民众踊跃自救和互救,表现出了普通市民在遇到重大灾难时的大无畏精神,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这是郑州市在应对洪灾时的坚强支柱。不过应该承认,此次强降雨引发的洪灾及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暴露出这座超级大城市在运行和治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并非郑州独有,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普遍存在。

首先,城市发展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现在为了发展经济,中国许多城市都在抢人(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因为抢人就是抢劳动力、抢人才、抢消费能力、抢房地产购买力。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超级城市之外,杭州、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等许多省会城市,都是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城市。但是,城市越大,城市系统就越复杂,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支撑、社会福利保障的要求就越高。每当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或重大公共事件时,对城市在复杂形势下的应急能力要求就越高。去年武汉市爆发新冠疫情、今年郑州市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城市洪灾,都显示出大城市在应对灾难时的挑战。因此,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目标设定、城市发展哲学,都需要有所调整。

第二,城市管理者对于极端天气的重视程度需要提高,城市各系统应急需保持联动。公开讯息显示,郑州气象局在此次暴雨前发布了5条红色预警,每一次预警都给出了防御方案:企业停工、学校停学、相关部门负责做好应急抢险工作,注意防范滑坡、泥石流等紧急情况。但遗憾的是,在7月20日暴雨袭来时,很少遭遇大雨的郑州市各界,并未意识到这场即将来临的大灾难。企业正常上班,部分学校还在聚集学生补课,直到下午6点,地铁倒灌进水,还有站口在继续运行,结果导致地铁5号线发生惨案。应该承认,当暴雨袭来时,郑州市等不少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网友反映,由于近年城市管理过度依赖智能监控,导致城市管理越来越“室内化”、“办公室化”、“数据化”,导致交通管理、警察等部门的现场应急能力降低。还有河南学者指出,此次洪灾中,政府的应急管理没能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而是被形式化、运动化。应急管理的决策体制极权化、非专业化、非规范化,关键时刻都等着政治一把手来决策。

第三,高度数字化的城市在灾害面前十分脆弱。有多位亲历郑州暴雨天气的网友表示,郑州此次灾情实际上很可怕,这并非战争,只是一场较严重的水灾,就让郑州这座超级大城市瘫痪。过去高度依赖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城市运行系统,在停电、断网面前立刻瘫痪。一切经济活动,人与人间的交流全都停止了。因为没有网络,共享单车打不开;由于数字化程度太高,银行没法营业;过去普遍接受数字支付的出租车,现在只收现金。郑州一度采用大型无人机作为中转来恢复通讯网络,但无人机只能覆盖50平方公里的移动通讯,而且只能维持几个小时。有网友反映,郑州水灾期间,他一度与外界完全失联。甚至连郑州灾情严重到何种地步,也无法知道,基本进入讯息隔断的黑暗时刻。

第四,城市应急系统应该分层设立,要保证在断网、断电的情况下仍然能维持城市系统的最低程度运作。数字化城市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生活便利性,提升了管理效率,但在抵御自然灾害和战争时的能力十分脆弱。因此,数字化程度越高,越需要面对一个和平友好和安全的周边环境。所以,城市应急系统不能完全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据报道,郑州东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在特大暴雨后,郑州东站几乎所有电子显示屏、电脑都关闭,广播都没有,上万名乘客就像无头苍蝇到处了解讯息。鉴于此,城市重要公共设施和服务系统,应该有传统的断电备份系统,要有公共讯息非电线传送系统,否则当大灾难来临时,可能一夜回到农耕时代。

第五,城市街区要保留一部分实体商店,要保留基本的现金支付体系。此次郑州暴雨后,很多大型商场因为断电、断网而无法营业,许多市民正是靠着路边的实体商店买到了救命的水、食品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到实体药店买到了救命的降压药。而这些小实体店的店主们,点着蜡烛为市民服务,但只能接受现金。有郑州网友称,是实体店铺在灾后帮助人们渡过了难关,如果没有实体店铺,这次不知道要有多少人饿肚子。还有网友感慨,网购不是万能的,社区团购是最大的祸害!

从郑州遭受水灾之后的各种现象来看,我们在讴歌高科技、网络技术好处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脆弱的一面。实际上,城市的安全、舒适、宜居、人性化,这些特点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在此次郑州水灾中,“天灾”当然是主因,但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应对紧急事态方面的失误等,也值得深刻反思。一座超级大城市,其基本的应急体系、供应体系、交通体系,断电、断网之后城市系统的安全运行能力,都是事关人命的基本能力。

最终分析结论:表面光鲜、智能的现代化城市的脆弱性,在重大自然灾难面前显露无遗。如何避免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再出现类似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总结。

本文为安邦智库7月28日“每日经济”研究简报之分析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