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十大争议人物・胡耀邦|处于思潮交锋浪尖的平反干部
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的一生,很难给予一个简洁有力的评价,他崛起于党内斗争、最后亦在党内斗争下离职,他的一些重要施政虽都在下台后被反转,但仍有不少留存至今,2015年中共盛大纪念胡耀邦100岁诞辰,更显示他的部分政治遗产仍激荡在时政之中。
胡耀邦1915年生于湖南浏阳,当时正是日本《对华二十一条要求》以及袁世凯称帝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民国彻底动乱的开始,他幼年时就接触共产主义的思潮,并加入中共,参与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并在延安时期与李昭成婚,抗战后参与国共内战,在西北跟西南战场有重要的政治跟军事突破,并卸甲担任川北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建政后,他长期主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更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工作,文革时期则遭受批斗。
文革末期,随着邓小平复出,胡耀邦也在1975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协助整顿被文革摧残的科研体制,但毛泽东临终前发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胡耀邦主持撰写的《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被称为邓小平的“三株大毒草”,胡也再次下台。
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恢复中央党校,由华国锋兼任校长,汪东兴兼任第一副校长、胡耀邦任主持中央党校工作的副校长,是年底他也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由此开启胡耀邦最后十年、也是最为巅峰的政治生涯。在1970年代末期华国锋与邓小平的党内斗争中,胡耀邦所擘划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由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此后广为传播到《光明日报》等其他官媒,大大增强了邓小平方面的理论正当性,由此胡耀邦也开始平步青云。
1978年被认为是中共党史上分水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政治局委员,在中全会定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后,他旋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部长,挤身中共领导高层,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胡耀邦被增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他则成为继毛泽东、华国锋以后的第三位中共中央主席。
整个1981年到1987年胡耀邦辞职的期间,是中国内地政治思潮最为涌动的一段时期,胡耀邦所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官方定调继续肯认毛泽东伟大功绩以及毛泽东思想正当性的同时,也指出毛泽东犯下发动批斗彭德怀以即发动文革的错误。
1970年代末期以来,胡耀邦领导中共进行大量平反工作,包含刘少奇、习仲勋、薄一波等重要干部与领导人,根据中共官媒《人民日报》1989年的统计,一共有“300多万件冤假错案”被平反。
同时整个中国大陆也发生思潮涌动,原先被大力压制的知识份子跟文艺创作益加勃兴,其中有触碰“四项基本原则”之虞的作品,则遭到胡乔木、邓力群等党内保守派抨击,例如白桦的《苦恋》被拍成电影,引起中共内部不少争论,此外包含王若水所谈论异化的观点也引起轩然大波,尔后1983年邓小平发动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展,但胡耀邦显然希望能够限制在一定领域内,多次批评执行面过广,也不愿意太着力批评白桦等作家,胡耀邦1985年调贵州省委书记朱厚泽赴京任中共中宣部长,推出的“三宽政策”(对不同意见宽容、宽厚、宽松),导致他与党内保守派立场日益矛盾。
到了1986年底至1987年初,由安徽合肥开始,中国大陆多地爆发“八六学潮”,要求更多的选举权利,而最后多位学生被捕,学潮停止后,中共官方释放这些学生,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方励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宾雁都被中共开除党籍,被视为中共“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次成功。胡耀邦也在1987年1月辞职、黯然下台。
综观胡耀邦主政的10年,他处在改革开放时代当中诸多思潮交锋的浪尖。在邓小平仍作为中共党内“掌舵者”的结构下,胡耀邦并没有最后的决定权,面对党内保守派的批评,一旦失去邓小平的支持(特别是对“政治改革”的态度),在党内组织纪律跟权力结构的格局下,胡耀邦只能承认“错误”、挂冠求去;到了1989年胡耀邦猝逝所激发的六四事件,则又关系到更多1980年代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矛盾、政治思潮乃至于中共党内权力博弈了。
整体来说,胡耀邦主政时期的中国大陆,留下不少影响深远的遗产,最关键的就是确立了中共干部的选拔与任期“制度化”规范。1983年胡耀邦首倡的“第三梯队”,为了“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连贯性、继承性”,着手针对当时老一辈邓小平、陈云等人、新一辈胡耀邦、赵紫阳等人之外,从更年轻的省级干部当中找出储备的“第三梯队名单”。
根据学者寇健文的研究,梯队接班的政策在1985年已经卓有成效,国务院正职领导干部平均年龄为56.6岁、较调整前大幅降低5岁;各省省委正副书记与常委的平均年龄,则从1982年的61.9岁调降到53.2岁。许多当时中共干部年龄制度化的成果,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