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政外交推出一连串举措 中国正在冲破美国围堵
许多观察者都已经认识到中美两国的博弈面向呈现长期化态势,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围堵战略将存在较长时间,特朗普关税战不过是近些年来中美关系变化的缩影。
面对特朗普关税战乃至美国对华围堵战略的冲击,中国的最理智选择是对外与美国尽量维持“斗而不破”的状态,努力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国家和地区,对内下大力气发展经济和科技,补齐民生短板,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凝聚人心。
正是在此背景下,最近一些天,中国在对外、对内两个层面密集推出一连串举措。对外层面主要包括习近平访俄、中欧关系缓和、中美计划在瑞士举行经贸高层会谈。
具体而言,5月习近平访俄与9月普京来中国参加抗战胜利80年纪念活动应该都是早已确定的外交议程。这再次释放出在美国围堵压力下中俄维持战略互信关系的强烈信号。中国社会有不少人并不信任俄罗斯,对俄罗斯在历史上给中国造成的伤害念念不忘,他们认为俄罗斯不应发动俄乌战争。这样的说法在理念层面当然有合理之处,但现实政治往往错综复杂,不能不考虑利害关系,不能不兼顾道义和现实。
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大逆转说明,中国主张通过劝和促谈来平息俄乌战争和通过巩固中俄关系来化解美国遏制压力,是符合当前现实的选择。比如,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在卸任前夕说过,有理由相信中国曾劝阻俄罗斯不要考虑使用核武器。这个说法如果属实,说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防止核战争。
冷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的大三角关系与中美联合应对苏联威胁的历史早已提醒世人,在人类尚未进入世界大同、国际秩序仍被丛林法则影响的背景下,面对大国之间难以避免的博弈,通过维持必要的大国合作关系是理性选择。
曾经美国、苏联、中国是最主要三个大国,美国在已有西方盟友支持的情况下联合中国,其结果必然意味着苏联陷入孤立困境。如今,除了中美之外,俄罗斯依旧是有强大实力的核大国,在地缘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美博弈呈现长期化态势的背景下,中国在坚守原则和道义的同时与俄罗斯保持互信关系是必要之举。正是因为中俄的战略互信关系,才让特朗普和美国不少人所期望的联俄抗中策略行不通。
中欧关系缓和主要是指最近中欧相互走近、释放善意。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欧盟和中国已经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取代欧盟2024年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方案。5月6日,中国外交部证实“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今年既是中欧建交50周年,预计今年中欧会有许多庆祝与访问活动,又是中欧同时应对特朗普冲击的一年。
与俄罗斯偏重军事实力、能源资源不同,欧盟是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重要力量,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地,无论软实力还是硬实力都具有全球影响力。冷战期间美国之所以最终击败苏联,离不开西欧的支持。
尽管欧盟内部各国各怀心思,经常互相掣肘,但整体而言,欧盟绝对是当今世界十分重要的力量。中国若想通过和平发展赢得与美国的竞赛,便不能不团结欧盟。在特朗普严重破坏美国信誉和冲击世界秩序的情势下,预计中欧关系有希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中美计划在瑞士举行经贸高层会谈说明中国希望与美国维持“斗而不破”的状态。尽管面对特朗普的张狂易变,中美会谈未必会有积极成果,但谈总比不谈好,接触总比不接触好。
中美是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两国能否在竞争的同时管控矛盾、保持必要的协作,既关乎两国各自的福祉,又影响世界的和平发展。中美博弈长期化趋势决定中美博弈不会在中短期分出胜负,不会毕其功于一役。既然这样,与美国努力维持“斗而不破”的状态,防止两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团结美国社会的健康力量,才是符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理性选择。
对内层面包括政治局会议部署经济工作、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三大金融机构公布一揽子金融政策。4月25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要求“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和“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提出“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
4月3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在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规定自5月20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第一次明确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不断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现已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混合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相当于给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发了一张“法律护身符”,具有积极意义,但关键在于执行,在于推动中国社会形成牢固的法治化、市场化环境。
5月7日,央行行长、金融监管总局局长、证监会主席三大国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公布一揽子金融政策,其中重点是降息降准,比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调降为0%,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最近,中国在对外对内层面密集推出的举措,显示出中国正在“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正在冲破美国围堵,正在朝向既定的现代化目标。无论是应对美国围堵战略还是实现现代化目标,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这意味着中国在对外层面仍应持续保持清醒和理性,仍应设法团结国际社会各种健康力量,在对内层面仍应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推动改革开放向前发展,补齐发展短板。
有一个多年以来的痛点问题应当成为中国补短板的重点工作,即大幅提升城乡底层的基础养老金,为同样渴望美好生活但生活艰难的底层民众兜底。目前1.7亿老年人领取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只有123元人民币,今年“两会”仅增加20元人民币。这与社会公平理念、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进步严重不符。
最近北京协和医学院董小姐事件说明利益结构固化已经成为人心的痛点。中国经济和科技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但仍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仍有许多人生活困难,对未来缺乏信心。如果中国能化危为机,积极推行有感召力的德政,大幅提升城乡底层的基础养老金,既可以缓解特朗普关税战带来的外需下降压力,又能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