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友豪捐10亿背后  “官不聊生”难挡报考公务员热潮

撰文: 孙澜
出版:更新:

3月3日,北京大学获建校以来最大个人捐款,来自中公教育董事长李永新10亿元(人民币.下同)捐款。李永新是1995级北京大学校友,他创建的北京中公公益基金会为母校捐捐款,设立北京大学中公教育发展基金。

据悉,李永新于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现任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公开资料显示,中公教育集团主营业务是公务员考试培训。截至3月3日,中公教育市值达到2,041亿元,是中国A股最大的教育上市企业。即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中公教育前三季度的营收也达到74.39亿元,同比增长20.78%。中公教育庞大市值和巨额收益背后,源自于内地社会考公务员热潮的支撑。

内地考公务员热从未消退,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图为2019年11月24日,太原某国考考点,考生大量涌入考场,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视觉中国)

中公财富传奇背后的考公热

在3日举行的捐赠仪式上,李永新表示,中公教育“未来为社会、为教育捐助的第一个100亿也一定要给北大”。李永新豪言背后,是中公教育强劲的盈利能力,及李永新个人财富的大幅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李永新从北京大学毕业两年后,即2001年开始涉足公务员考试培训领域,“开国内公务员培训行业之先河”。2003年,中公教育集团正式创立;2005年,中公教育完成全国市场布局。2019年中公教育借壳在A股上市。上市首年,中公教育实现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47.12%;实现净利润18.1亿元,同比增长56.52%。

上市仅两年,中公教育已稳居A股教育板块市值冠军,最新总市值超2,041亿元。不到三年时间,股价飙涨715%,市值狂涨1,790亿元。即便遭遇新冠疫情影响的2020年,中公教育也实现了营收的大幅增长。根据中公教育最新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公教育营收、净利实现双增长,仅第三季度,净利增长超2倍。前三季度中公教育实现营收74.39亿元,同比增长20.78%。

中公教育董事长李永新向北京大学捐款10亿元人民币,他在捐款仪式上致辞。(北京大学官网)

中公教育表示,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系公务员招录考试全面恢复,招生回归正常。与此同时,疫情好转下积压在上半年的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省考(省级公务员考试)笔试、事业单位、教师招录等考试都在逐渐恢复中。中公教育在国考扩招66%、省考扩招近30%,以及就业承压导致的报考人数及参培率提升背景下,线上线下齐发力,支撑了公司三季度利润的高增长。

作为中公教育的创始人和实控人,李永新的个人资产也水涨船高。2020年3月,《2020胡润百学.全球教育企业家榜》公布,中公教育实控人鲁忠芳、李永新母子凭借财富910亿元成为全球教育首富。2020年5月12日,鲁忠芳、李永新母子以658.4亿元人民币位列2020新财富500富人榜第25位。而根据最新发布的《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李永新及其母亲鲁忠芳以1,420亿元的财富排名全球富豪榜第80位,排名上升107位,成为全球教育首富。其身价较2020年已翻倍,上涨129%。

中公教育庞大市值和巨额收益,以及李永新财富几何级的增长背后,是内地庞大的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缩影,而这还仅仅是一家机构数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规模已达127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80亿元,这还是建立在公务员考试培训的综合参培率在30%的基础上,其背后反映的是内地考公务员的热潮。

“官不聊生”与考公务员热潮

60个App帐号需要“养”,打卡漏掉一天就要前功尽弃……一名中国体制内的基层公务员究竟有多苦?2020年年中,中国政治刊物《半月谈》曝光了一个荒唐的故事:一名“苦逼”的社区工作者大半夜与女友约会时突然意识到“今天的60个App账号还没登录”,眼看完不成当天任务,于是惊恐地向社区领导求救。基层公务员通过社交媒体抒发“苦不堪言”的抱怨,不时出现在舆论场。

而中共十八大之后,展开一系列强力的反腐、整风运动,不仅打破所谓的“刑不上常委”的惯例,包括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孙政才等国家级的军政高官落马,副部级以上的落马官员达到数百名,级别更低的落马官员更是难以枚举。

另一方面,中共也着力整顿官场乱作为、不作为,搞庸政懒政等。中国官场有不少人抱怨为官难为,甚至出现所谓“官不聊生”的说法。但即便这样,中国社会的考公务员热也从未消退,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更多的年轻人将目光投向考公务员。

数据显示,2020国考报名有143.7万人最终过审, 报名连续12年破百万,最热职位竞争比达到2,315:1,而各地组织的公务员省考招录中,报名人数也履创新高。考公务员甚至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的第一选择,甚至唯一选择,美其名曰:“上岸成公(功)”。这里的“上岸”,不仅包括考上公务员,还包括考进事业单位,进入国企谋的稳定工作。

“上岸”原指舍舟登陆,用在此处何其之形象。这之中固然有人们传统(普遍)认知中的公务员经济收入稳定且有保障、高福利,社会地位较高等,以及官本位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下行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也是关键的因素。

延伸阅读:深圳招港澳籍公务员过多关 考察“政治标准”指啲乜?

“稳定”成为很多人的追求,考公务员也就自然成为很多青年的选择。(中新社)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和社会现实之下,“稳定”成为很多人的追求,考公务员也就自然成为很多青年的选择。因为,一旦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便意味着稳定的工薪、较高水平的福利保障、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比进入私企的“朝不保夕”、“996”、加班等,这些优势因素使得公务员成为人们的职业热门选择。

但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充满活力的社会的所应该呈现的状态。如果只是昙花一现,尚不需要过度担忧,但如果成为社会潮流和全民共识,那就很是危险了,因为这种状态是扭曲的,是扼杀社会活动力的。当然,反过来说,正因为社会活力的趋弱和可供选择机会的减少——不管是疫情因素,还是经济下行的影响,考公务员才成为潮流。这是更需要执政者警惕。

100多年前,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载入史册的就职演讲说:“诸君来北大求学,如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定然会很高很深,诸君来北大的宗旨,是做官发财,那这个宗旨就错了,求学的路,就必然走偏了。”100多年后的今天,如果进入大学求学的广大青年群体,最终只是为了进入公务员体系,谋得“稳定”,那么“走偏”的可就不仅仅是中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