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公务员超龄无法参加干部遴选 “35岁焦虑”引发社会共鸣
近日,内地官媒《半月谈》报道,有地方优秀基层干部因为年龄超过了35岁,而无法参加“二次择优”。除此之外,在招聘市场中亦常常浮现“年龄限35岁以下”、“1990年以后出生”、“24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等有关年龄的门槛。
随着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35岁焦虑”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些消息亦都对这一话题进行放大,例如早前有传言称华为裁员35岁以上“老员工”、腾讯劝退35岁以上“高龄”员工等,虽然这类消息多数不能被证实,但却也较容易引发社会共鸣。
“35岁以下”渐渐成为招聘公告中的门槛,亦有不少公司会不定期对35岁及以上的员工进行“劝退”、“分流”、“优化”。“你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中年人,你可以往死里骂,尤其是那些有房、有车、有孩子的”,这句话或许可以真切地反应出年龄超过35岁的职场人的困境。
据内地传媒报道,年龄在35岁左右的职场人除了有丰富的经验以外,在对工作的热情、学习上进的激情、个人的体能、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年轻人相比不具优势。其次,资深员工的薪资比年轻员工要高,社保费用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公司会招聘一些相对“便宜”的年轻人。
但事实上,从工作效率、工作经验、对公司的忠诚度来讲,“35岁的人”则更具优势。有丹麦企业的数据显示,中年员工才是生产率最高的员工,员工平均年龄在37岁的时候,企业平均生产率达到最优。不只是中年,针对中国的研究指出,在非制造业的中国上市公司中,50岁以上的年长员工对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也有正面影响。
另外,根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显示,1985至2018年间,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23岁上升到38.39岁,其中城镇38.37岁,农村38.42岁。其实从一系列数据中,亦不难看出“从35岁后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实则是个伪命题。
对于“35岁危机”有网民表示:
“与其放大35岁危机,让自身恐慌、焦虑,不如试着从自我入手,改变自身观念,提升自己”。
“没本事多少岁都是危机”。
“提升自我价值,不断学习是不会错的”。
“35岁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是不具有年龄优势,面对现实,只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了”。
“美国政客七八十岁还在争当总统,在政坛上打拼,35岁为何就成了职场荣枯线”。
(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