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外部环境骤变:中国外交旋律如何应招?
2020年的中国外交而言极不平静:中美关系继愈发紧张,交锋连连,从就疫情问题唇枪舌剑,到互关领事馆,火药味十足。与此同时,中澳关系亦引人关注,两国因“漫画事件”而起的争端更是挑动了整个西方阵营的神经。外界有声音批评中国是“战狼外交”,而中国外交部对此坦然受之…而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则是国际政治愈发受到各国政情影响之现实,以及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对现行国际体系造成的冲击。
本文为“2020年中国大事回顾与展望”系列报道第九篇。
中美关系:数十年来最低谷
谈及中国外交过往一年的亮点,首当其冲的便是中美关系。而言及至此也自然避不开疫情这最大黑天鹅所带来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首先于湖北爆发,此后迅速蔓延全球。新冠病毒源头问题引起世人关注,而各种关于病毒源头的阴谋论也随之而起:武汉病毒研究所泄露病毒、中国人食用野生动物导致病毒感染等说法广为流传,针对海外华人的种族歧视由之兴起,甚至整个亚裔群体都受到波及。
美国总统特朗普、副总统彭斯、国务卿蓬佩奥等人均以此多次抨击中国。特朗普等一度公开宣称“有证据”显示是武汉病毒研究所泄漏了病毒,与此同时又不断要求对病毒源头进行调查,批评中国政府隐瞒疫情。中方自然斥之谓污蔑,并很直接的点明,这是美国政府本身控制疫情不力,试图以此“甩锅”,转移公众注意力,推卸责任。
若说疫情议题之间的争议仍停留在“口水战”层面,那中国与西方尤其是美国这一年就意识形态层面的对垒则更多是付诸行动,中美更是连番出招,互相制裁官员,以往的外交生态至此大为改观。
2月18日,美国国务院把5间中国官媒定为外国使团,中方翌日便作出反制,宣布立即吊销《华尔街日报》3名驻京记者的签证,打响双方互制的头炮。7月下旬两国互关侯斯顿和成都总领事馆的举措堪为史无前例。两国的制裁战自年中全国人大授权人大常委会订立《港区国安法》后进一步升温,8月7日,美方宣布制裁11名中港官员并公布名单,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等人;中国则立即在8月10日宣布反制措施,制裁11名涉港问题的人士,包括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克鲁兹(Ted Cruz)等。至12月3日,特朗普政府再公布决定限制中共党员及其直系亲属赴美旅行,使签证的有效期从10年缩减至1个月,原则上该措施可能会影响约2.7亿人,规模史无前例。
回望年初,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月15日在白宫东厅签署两国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两国持续一年多的贸易战停火,是为近年来持续下滑的两国关系的一剂缓和剂。但随着疫情骤起及美国党派及选举政治随着2020大选而愈发白热化,中美两国在此后一年中也进一步争端不断,外交也成为这诸多矛盾最直观的体现。
着眼2021年,中美之间互惠互利与冲突分歧并存的现实依旧无改,较特朗普外交团队有更多经验的拜登政府,也会以美国利益为考量,推行更符合这种现实的对华政策,为两国关系带来更可预估、更讲理的前景。然而同样无改的是美国党派及选举政治持续影响美国外交的现实,在美国党争愈烈,各项政经社会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中美关系也会因此而持续受累。
美国之变所掀起的波澜
就在领馆风波发生的同时,美国国务卿蓬佩奥7月23日于加州尼克逊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发表以“共产主义中国与自由世界的未来”(Communist China and the Free World's Future)为题的演讲,指以往盲目与中国交往的模式已经失败,中国进入国际社会后,反而对美国的经济、自由和全球未来的自由民主构成威胁。他呼吁盟友及中国民众联手改变中共的行为,并指自由世界须战胜中国的新极权,形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信奉独裁信条。
蓬佩奥的话语颇有“冷战风”,而这也牵涉到中国外交在过去一年以及未来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间于中美的其他国家的选择。
应该说,欧美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认知原本就长期存在,然而特朗普政府近两年频打“中国牌”的行为,忽视了两国互惠合作与冲突分歧并存的现实,致使美国对华政策陷入近乎偏执的轨迹。这种骤然的转变,也为他国带来强大的选边站压力。
有鉴于此,各国大多试图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即便是“五眼联盟”中的英国与加拿大,也仅仅是分别出自对中国治港政策之担忧以及加国国民被起诉等事件而与中国发生矛盾,新西兰更是明显坚持置身于中美冲突事外的姿态——唯有澳大利亚颇有不同,而中国外交也以澳大利亚为着力点,上演了一出受局势瞩目的“杀鸡儆猴”。
近一两年来,随着美国对华政策转向,澳大利亚亦紧随其后调整方向,先是于2018年以“国家安全风险”考量,禁止华为为5G移动互联网提供设备,随后又在香港、新疆等诸多事宜上以远较他国高调之姿态批评中国当局,乃至引发国内学界、政界、舆论界反华情绪愈发激烈,两国关系持续受到负面影响。及至今年疫情于各西方国家失控,澳大利亚旋自4月开始游说各国支持在世卫(WHO)体系外,就新冠疫情展开独立的国际调查。
有鉴于此,中澳贸易也因质量问题、反倾销政策等诸多缘由先后受到限制,在澳大利亚国内激起愈发激烈的对华政策争辩。而一波未平,今年11月底一份描述澳大利亚特种军人残害阿富汗平民的新闻,更引发了舆论热议的中澳外交冲突。
中国外交“战狼化”?
无论是面对美国、五眼联盟还是澳大利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交风格,或者更准确地讲中国对西方的政策也因此发生不小的变化:中国外交官直接使用辛辣言辞回击对于中国的批评,此外,还会更多透过Twitter等社交媒体即时表态或发表评论。
例如,针对美国国务院亚太助卿史达伟(David Stilwell)在10月底指中国在自由民主国家中进行了隐秘、胁迫和腐化的影响活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1月1日在Twitter上连发足足15条帖文反击,称“美国才是真正的灭霸(魁隆Thanos,漫威(Marvel)反派角色,大陆译作“灭霸”)”。又例如11月18日,五眼联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中国撤回人大授权香港撤销4名立法会议员资格的决定,赵立坚翌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管他们(五眼联盟)长五只眼,还是十只眼,只要胆敢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小心他们的眼睛被戳瞎。”
“戳瞎眼睛”的警告也好,“魁隆”的比喻也罢,又或是中澳漫画事件中的表态,中国外交官们的表现都引来了西方乃至中国内部的批评。不少声音称之为“战狼外交”,认为战狼外交导致其它国家对中国产生反感情绪,反而威胁中国的国际地位,乃至认为战狼外交是中方转化国内矛盾的手段,透过挑起国际对立宣泄国内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挫折感。
↓↓赵立坚就中澳漫画事件表态
不过中方显然对此有另一番解读。
12月初,华春莹就表示,咄咄逼人从来不是中国的外交传统,但是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国人的气节。为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就做‘战狼’又何妨?”
实际上,观察人士亦应当考虑到,在中国崛起,中美角力的当下,中国外交即使表现的足够“柔软”,是否就能改变中国处境,美国是否还会让中国继续“韬光养晦”?
譬如侯斯顿领馆被关闭后,中国方面若不及时反击,那么是否要承认美方对间谍活动的指控?若进一步而言,是否意味著这需要在科技问题上对美国让步?而再以病毒阴谋论引发的外交争端为例,在美国疫情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必然要不断寻找可推卸责任的对象,而和美国有诸多利益冲突的中国则是“不二选择”:看看美国国内已经持续数年的“通俄门”争议,就可以明白,即使中国方面“放低身段”,也不会免于来自美方的攻击。
↓↓想看更多美国要求中国关闭驻侯斯顿总领事馆图片,请点击放大观看。
以此观之,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到“积极作为”,其实是中国崛起后,捍卫其日益广泛利益的必然,“战狼外交”则可视为这个转变的外在表现。
中方对此有很清楚的认识:12月5日,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曾表示,外界给中方贴上战狼外交的标签,至少是对中国外交的误解。他强调该标签实际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翻版,是又一个“话语陷阱”,目的是让中方“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放弃抗争”。
“强硬”非全貌 中国外交风格并未改变
不过,虽然中方外交似乎变得更进取,某程度上确令外界需要重新适应,但“战狼”只是中国外交的一个侧面,而非全貌。“战狼”也好,强硬也罢,终究只是中国外交的“另一张面孔”,而并不是“另一条路线”。
例如在疫情等议题上,中方固然在强硬回击外界指责,但中国驻各国大使也主动借助各国媒体平台发声,分享国内抗疫的宝贵经验,不断强调诸如中方愿助力全球战胜疫情,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之类的立场。中国没有自说自话地推广“中国经验”,同时与WHO这类更懂得说西方国家愿意听的话的国际组织进行情报分享与合作交流,并确实为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大量货真价实的援助并收获好评,这显然是外交成果,也是外宣上的进步。
总括而言,与其说今年中国外交发生转变,倒不如说是中国对美政策因应美国对华政策之变而发生调整。考虑到数年内美国党派及选举政治都难有舒缓的可能,而中美国力此消彼长之趋势亦不会改变,两国冲突纵使因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调整而有所转圜,也难改冲突愈烈的整体趋势。
↓↓想看更多拜登过往与中国领导人互动图片,请点击放大观看。
是以所变者实为西方对华态度和策略,中国或许可以默许过往西方出于意识形态及利益分歧的批评与指控,但当这些批评与指控愈发出于刻意的规划,愈发成为各政客意在国内选举政治的“代罪羊”,也就有了乐玉成和华春莹等人斥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表态。
而至于中国外交本身,实则并未发生本质改变。无论是在国际舞台抗衡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的诉求,为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发展权益撑场;还是在疫情之下持续主张各国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下的协同合作;抑或是对包括欧美在内的国际社会一再传递“搁置分歧、寻求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都是中国外交一脉相承的基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