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台历史课本】去中心化 台湾官方如何重构历史(上)
台湾《108课纲》上路满周年,依新课纲编写的高二历史课本中国史部分刚刚问世,便遭到台湾史学界与部分第一线教师的质疑:为何三国时代“被消失”?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哪里去了?并迅速将其贴上“严重去中国化”、“美化殖民”等标签。然而,对于《108课纲》新教材的批评,真能如此简单的标签化处理吗?到底民进党政府主导的《108课纲》历史教育打的是什么算盘?今刊出上篇。
后现代史学崛起 影响台湾历史教科书
据台湾前教育部长、历史学者杜正胜研究,1990年代,台湾史学界逐渐受到后现代主义影响,流行后现代史学,即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史料,根本怀疑有所谓的“历史真实”,解构既有的中心观,强调多元史观。当时台湾正进行政治民主化、本土化、在地化改革,在教育方面,法令规章、教材教法、升学制度、师资培育,以及如今成为社会焦点的教科书,都成为改革对象。原先由台教育部国立编译馆编写的教科书版本(国编版),在教材多元化的浪潮下被各家出版社所替代,至今台湾已不再有统编版课本;原先作为历史学重要理论的后现代史学,融入历史教育中,长期以来被国民党政府建构的大中华史观(中华中心观)也受到了挑战。
从1997年起,“同心圆史观”打破了只学“本国史”与“外国史”的框架,台湾史作为独立教材—《认识台湾》(历史篇)出现在国中教科书中,即使仅一册的《认识台湾》后来已由上、下两册《台湾史》所取代,台湾史份量在中学教育中大幅增加,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史,受到精简与压缩,此架构也一直沿用至2019年正式上路的《108课纲》,即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等三大部分。
教改下的新权威:课纲与教科书审查
然而,台湾政府虽于1994年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教改会),正式启动教育改革,不过就算教科书开放给各民间出版社自行编写、百花齐放,各版本的侧重与编写风格又各不相同,且长久以来教学现场“考试领导教学”的大环境没有改变,如国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攸关学子前途的两个重要升学考试自然不能马虎。于是,《课程纲要》出炉,规定了各版本教科书必须要有共同的范围和标准,编好的教科书还需送交台“国家教育研究院”审定,且经常是审查委员的审查意见成为唯一的修订标准,形成事实上的“以审代编”。
吊诡的现象出现了,一个是后现代史学主导下的历史教育,要求呈现多元价值,去中心化,开放民间自编教科书;另一方面又屈从于考试出题需要、制定课纲,让所有教科书既要符合“课纲精神”来编撰,教科书审查委员又掌握了教科书能否顺利出版的生杀大权,成为台湾教改后所必须服从的新权威,显然早已与教改多元、开放的精神自相矛盾。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的差异
无论是传统史学对“追求真相”、“以古鉴今”等功能性极强的期待,或是“新史学”舍弃过往着墨甚多的政治军事史,改研究小范围、具有本土区域性特色的家族史、人物志等新文化史,或是社会、经济、宗教、性别、生活领域等不与时代脱节的主题,即要求歷史家要清楚地体认时代社会的脉动、掌握“时代精神”(Zeitgeist),历史学总在既有材料或田野调查中探索新的解释,对史料赋予新的意义。
但是,历史教育却不能这般操作。首先,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国、高中生,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历史学养可以处理庞杂的史料,在升学压力之下,也不是人人有心力与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历史。其次,不管是1968年的“九年国教”或2019年的“十二年国教”,义务教育目的在培养新世代的公民,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可以通过练习、辅导等方式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历史学的方式去面对现实中的遭遇,例如考察原先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的9月3日,在什么样的时空背景下成为两岸共有的纪念日,又是什么原因改成了台军的“军人节”,甚至逐渐与抗战史脱钩的历程,进而解决困难或疑惑,但绝非培养专业的历史学家。
解构中心之后 重构的是什么?
回到当前的教科书争议,以“去中心化”、多元主义的后现代史学解构过去国民党政府在教科书中建构的中华中心论(大中华史观),乃台湾现在的“政治正确”,但解构后要重新建构的究竟是什么?也许可以从“略古详今”和“去脉络化”两个方向来考察。
《108课纲》称是“由近及远、略古详今为原则规划”,而省略的原则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至于何为“不必要”?这个由教科书编者与审查委员自由心证,完全没有标准可言。“略古详今”,不仅造成近日部分历史学者与中学历史教师抱怨三国时代、武则天称帝等重要史实从课本中消失,更使清代治理台湾211年的篇幅与日本殖民台湾50年的份量相当,无异放大了日据时期的重要性。
至于“去脉络化”的作法,在台湾史部分则是将日本统治时期的“现代化”抽离出殖民压迫的历史脉络,像是强调纵贯铁路、公路等交通建设,便利了人员往来、货物交通及讯息传递(泰宇版);引进西式法律和医疗体系,促成全台一体化,奠定战后台湾走向现代国家的基础(南一版);将温泉文化、喝咖啡、跳舞等西方近代社交文化传来台湾(三民版)。诚如教科书所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部分施政,对促进台湾社会现代化确有起到作用,但更重要的大背景,却还是日本以帝国主义之姿压迫台湾人民。有了方便的交通网,好掠夺自然资源与进行军事镇压;除禁止台人学习法律政治学科,为了配合侵略南洋的“南进政策”,才在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特地设置了南方人文研究所与南方资源科学研究所;西方近代社交文化所费不赀,大多数台湾民众根本消费不起,这些都是课本有意无意隐去的真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