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共官媒大论战 李克强的地摊经济要“收摊”?

撰文: 余一竹
出版:更新:

近期中国各地和官媒围绕“地摊经济”展开的讨论备受关注。起因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和山东考察时表态,支持发展地摊经济,迅速让被压抑多年的地摊经济成为举国热议话题,许多地方政府跟进出台了支持地摊经济的举措。

但6月6日以来,北京、深圳等中国几个一线大城市的官媒纷纷对地摊经济“泼凉水”,《北京日报》甚至直接说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央视、《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亦加入论战。一时间,各方围绕地摊经济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李克强为地摊经济正名

在这次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中国各地经济和就业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大量中低收入群体陷入生存困境。而为保障就业和民生,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吿写道:“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5月28日中国全国“两会”闭幕当天,李克强在回应《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如何遏制失业潮时说“政策是能用尽用”,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其中谈道“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李克强所说的西部城市是指四川省成都市。前段时间,成都市政府为恢复经济活力,考虑到疫情期间各大固定经营场所不能正常营业,特地放松了对路边流动摊位的管制,3月15日印发《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截至5月28日,成都市共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0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147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130个,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成都此举备受中国民间的欢迎。

对此,作为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十分支持,他表示,“人民群众中有无穷创造力”。6月1日李克强在山东省烟台市考察时,在一家个体户的熟食摊面前再度公开表态支持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他说:“国家是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靠每个人的奋斗,大家都好了,国家就更好!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中国官媒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各大媒体也纷纷肯定地摊经济的正当性和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近期中国中央文明办因应当前形势发文,明确要求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随后上海、甘肃、浙江、江西、河北等地的数十个城市也相继出台柔性政策,发展地摊经济,各地一夜之间都在陆续开发夜市、路边经济。地摊经济随之成为后疫情时期,中国政府快速恢复经济、刺激消费、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国各大媒体和民间自媒体也都纷纷加入到地摊经济的讨论中。支持这一政策的占据主流,具有广泛民意基础,而对政策持理性反思的也不乏少数,比如官媒《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评论,地摊与城市并非水火不容。地摊经济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烟火气唤起了国人对城市生活的最初记忆。中国政商自媒体公共号正和岛也刊文表示,地摊经济虽然因入门门槛低,但天花板也低,从整个社会来说,并不是经济效率高的经济模式。不过,文章也坦言,地摊经济对于增进底层民众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的作用不可否定。

总体来说,对地摊经济的态度大多数人都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这是疫情下的理性选择和以人为本,只是需要防止过热和片面拔高地摊经济。然而,就在地摊经济吵的热火朝天的时候,中国几大一线城市官媒开始公开反对这种经济模式的回归,拒绝对“地摊经济”松绑,它们高调宣称,地摊经济不适合特大城市,引来争论。

官媒大辩论

6月6日,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发表署名“京平”的文章《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文章认为,北京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必须注重保持城市应有的秩序,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不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业态。文章特别提到,“近日,网传北京发布‘地摊地图’,经记者向市城管委核实,此为谣言,‘地摊地图’中所谓的109处摆摊地点,实际上是多年前本市无序设摊较为集中的点位,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整治,这些摊点基本得到整治”。此处的“综合整治”说的是近几年北京加强的城市治理措施,包括对路边流动小贩的清理,最著名的是2017年冬季曾因大规模向外强制迁移从事低端产业、聚集在棚户区和群租房内的低端人口,引发巨大争议。

紧接着,6月7日央视发表署名“秦川”的评论《“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宣称“地摊经济”在一些地方热闹起来,这固然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但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蚕食”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6月8日,深圳官媒《深圳特区报》发表了题为《是否发展“地摊经济”要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的文章说,发展地摊经济,可能一定程度上创造就业岗位,但它不是一剂万能药方,是否鼓励地摊经济,一要考虑城市定位,二要考虑精细管理。同一天,广州官媒《广州日报》也发表了题为《理性看待“地摊经济” 坚定不移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评论,认为地摊经济有利有弊,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灵活就业、方便街坊购物;弊在粗放式经营,有明显的负外部性,应当谨慎为之。同样是在6月8日,央视再度发声,直接宣称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

多家官媒宣称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资料图片)

相较于早先舆论大多认可地摊经济的声音,央视和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官媒的说法则明显是在降温乃至抵制地摊经济,似乎透露某种政策风向变化,不少人担心,从李克强的呼吁才刚刚开始复苏的地摊经济,是否又要“收摊”、叫停。

其实不然,央视和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官媒有不同声音,其实也很正常,这本就是一种多元观点表达。过去,围绕同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中共官媒之间同样会有不同的政策解读。而且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和李克强只是表态支持地摊经济,并未说要在全国范围内一刀切地推行地摊经济,是否发展地摊经济或许还是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这也才使得官方媒体之间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意见。纵使在央视和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官媒公开给地摊经济泼冷水的时候,《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还是发文肯定了地摊经济。6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地摊经济 升温不能“发烧”》,既指出了地摊经济可能带来阻碍交通、质量和环境卫生问题,提醒“放开不是放手,也不是放松”,但更主张柔性和包容,认为“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并不矛盾,在柔性执法中审慎包容,在审慎包容中柔性执法,探索治理效能最大化,就能实现多赢”,“地摊与城市并非水火不容,有关部门如果能少一些管理‘洁癖’,别一见地摊就蹙眉、拒斥,很多老百姓是欢迎和支持的”。

6月8日中国新闻社发表评论文章《宽容“地摊经济”不是权宜之计》称:“什么是美好城市?什么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除了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交通;除了现代商业文明和时尚潮流,在深层次上,还有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其中包括让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也有生存之道……一座城市对待小商小贩的态度,测试出城市的气度与包容。”

从中国各大官方媒体的争论来看,支持地摊经济者往往是恢复经济和就业、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出发,而反对者基本上是从方便城市管理和维护秩序的角度,但显然现代化的城市管理必然是更为精细化,是能够让贩夫走卒在城市中有容身之地,方便城市管理并不是“一刀切”地禁止地摊经济的理由,正如世界大都市巴黎、纽约、伦敦、香港、东京……都有各式各样的地摊经济,不仅没有成为这些城市更加文明、更加现代的阻碍,反而成为它们繁荣、自由、人性化的地标。

一哄而上的发展地摊经济固不足取,然那些代表人民之口,居高临下、态度傲慢地说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广州、深圳的官媒,未免过于离地,脱离民意,本末倒置。殊不知他们口中的民意究竟代表的是什么人的民意?还是说仅仅是一种懒政?现代化治理,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城市的秩序和整洁,还要有人间烟火的人情味。一个清理了所有地摊小贩的城市,让弱势群体缺乏容身之地,给中低收入阶层带来巨大不便,整个城市变得冷冰冰,怎么能被称为“现代化的和谐宜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