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态变了吗?
时下巴黎奥运会正在进行,人们在关注开幕式以及赛事的同时,还有不少媒体在关注中国民众对待金牌的态度之变,一个总体的判断是:以往中国全民热情高涨迎接奥运,是因为希望在世界面前展现一个走出落后历史的中国,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民众对奥运和金牌的关注逐渐回归理性,也开始注重在奥运以外其他领域寻求突破、展现国力。
当然还有一些更直白的表达,那就是中国民众之所以冷眼看奥运,是对温饱的关注压倒了争金夺银的热情。中国当下是否存在温饱问题另说,至少经济上面临着结构性挑战是共识。
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虽然延续了以往一贯的判断——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同时提到“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且“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
从31省份发布的最新“半年报”来看,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确实很重。数据显示,上半年在增速方面,各省份数值落在1%到6.2%区间,18省份跑赢全国水平,只有8省份增速达到全年目标。内蒙古以6.2%的高增长领跑,西藏、重庆增长都在6%以上,但山西、黑龙江和青海增速不及2%。
按照最新政治局会议的研判,“这些事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为“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接下来仍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为缩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政治局会议还提到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要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
所以中国人的心态变了吗,如果以2008年为参照节点,中国民众不只是对奥运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各个层面的心态都在发生变化。
华府智库CSIS日前公布了一项针对中国公民的调查,经由自媒体截取部分内容传播后引发关注。该报告由CSIS研究员马佐科(Ilaria Mazzocco)和肯尼迪(Scott Kennedy)与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RCCC)合作展开,首次调查开始于2004年,样本量为3,267名受访者,回应率为75%。2009年和2014年,RCCC使用与2004年调查相同的问卷开展了新的调查。2009年的样本量为2,967个,答复率为70%。2014年的样本量为2,507个,回复率为66%。2023年,在网络上以及在第二、第三、第四季度末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样本量分别为12 509、13 022和7 544。受访者认为中国人民穷苦的主要原因是机会不平等,不再是能力不足。
具体来说,在前三轮(2004~2014)调查中,中国受访者在回答人们为什么会贫穷时,“缺乏能力”和“缺乏努力”均位于前三位,明显是倾向于内归因。这可以理解成2004~2014年,社会对于贫穷的看法起倾向于归咎于个人因素,能力不够或者努力不够。相对地,认为贫穷是因为“机会不平等”只排第六位(2004);认为贫穷是因为“不公平的经济体制”只排第八位及以下。但是,在去年最新一轮的调查结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认为贫穷是因为“机会不平等”的上升至第一位;认为贫穷是因为“不公平的经济体制”的上升到第3位。相对地,认为“缺乏能力”的下降到第六位;认为“缺乏努力”的下降到第五位。
不得不说,CSIS第四次调研展开的时间以及得出的结论都掐准了中国社会的痛点,这也是为什么自媒体将这份报告选取部分内容发布会会引发关注的原因。自媒体在援引这份报告时,在标题部分特别提到中国的“人心已变”,根据报告原文来看,研究者也认为,中国20年来首次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情绪变化,反映出中国经济以及人们的观念和期望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但报告同时也认为“没有理由认为这些看法不会改变”,因为这些看法是“疫情防控过程中过于严格的政策所塑造的”,且“中国政府正在努力重建人们对中国经济为所有人提供机会的能力的信心”。
虽然报告的周期放在了过去十年,但转型显然早已开始,造成当前痛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正处于两种经济模式新旧交替的时期。过去人们习惯的高速增长不再,转而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这样的新旧交替时期,人心浮动和变化是正常的,更为关键的是,高层是否能把脉这样的社会情绪之变,并抓住时间窗口在情况进一步恶化、负面情绪进一步蔓延之前想办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