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际化|QS世界大学排名的“英语霸权”:影响全球高校生态?
近期多间中国内地大学纷纷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的情况引起外界关注,有意见认为,中国大学退出排名是一种“商业战略”、有的则指大学不应追逐排名,亦有人质疑中国高校不参与国际排名如何达到“世界一流”云云。
QS世界大学排名作为这类国际大学排名榜的翘楚,不少留学生更是看着该榜做人,声言“无QS二百大不入”。其发展或许多少能揭示这些大学排名榜英语主导的本质,以及其如何影响环球高等学府当前的规划方针,或有助进一步了解国际大学排名的真正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世界各地无数有意留学的学生而言,面对各国成千上万的高等学府,仅仅知道哈佛、MIT、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等已不足够,故能够让他们迅速得知一间大学的世界排名,从而快捷的判断其好坏十分重要。须知道,升学、留学对不少学生而言也是个殊不容易的决定,各类型的大学排名因而应运而生,以便他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其中,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目前具权威性的排名榜之一,成为各地准留学生的重要升学参考指标。这个自2004年起一直制作排名的机构,其方法指标涵盖研究声誉、学习和教学环境、研究影响和国际化等四大类。该排名十分重视学术声誉和诸如师生比率、雇主评分等各种比率,惟由于QS排名依赖意见调查,所以较为主观。
随着多年的发展,该排名榜涵盖的大学数量或许是众多排名系统中最多,且近年更专门到分科系、分地区和国家、最佳留学城市等多元化排名,故对各界而言是极具参考价值。去年毕业的孟加拉软件工程系大学生Afia Fahmida Rahman表示:“在我看来,获得国际组织的认可或许重要。对一间公司亦然,一间本地排名高但在国际社会不太出名的大学,QS排名榜能让他们知悉关于该校的大概印象,以了解该校如何栽培毕业生成为他们的潜在雇员。”
不过,大学排名其实并非绝对,毕竟“好与不好”难免存在主观成份,而各排名机构本身都有一套独自的排列方法,以不同的准则因素作考量,故相关的排名应视为参考的指标之一,以便收窄范围而已。
偏见、误导、英语霸权 争议不绝…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排名,近年世界各地也有不少质疑声音指出这些排名榜的局限性,甚至反思大学跟着排名随波逐流的扭曲做法。现时,这类排名的争议仍旧不少,例如批评它们大多偏袒大型、资金充裕、重视科学的高校;还有就是对英语教育的偏见本质,在2022年QS排名指数中,美国麻州理工学院(MIT)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全是英语国家的大学。
排名榜偏爱以英语教学的大学或许不无道理,这源于许多大学的文献计量数据库统计的大多数期刊都是英文的,而学术界广泛使用英语,世上许多最有影响力的研究都是用英语出版。过去数十年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成为不少海外留学生趋之若鹜的升学目的地,正好反映英语的教育优势。
此外,也有意见认为排名榜只能反映研究水平而非教育质素,变相鼓吹大学重研究而轻教学的风气;还有数据可靠度、“评级作为一盘生意”等的批评声音亦不绝于耳。著名劳工经济学家布兰奇洛尔(David Blanchflower)曾撰文批评:“QS这个排名完全是垃圾,不应被人相信。其结果是基于一种完全有缺陷的方法,低估了研究的质量并夸大了其他一些因素。”
波士顿学院高等教育教授兼THE编辑委员会成员 Philip Altbach批评:“QS 世界大学排名最有问题的是,它从一开始便有一半的分析依赖于声誉指标,这或许解释了该排名多年来的显著变化。”他补充,QS查询雇主的作法导致更多的可变性和不可靠性,质疑是否值得认真看待该排名。
去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表的一项研究更提出,使用 QS咨询服务的机构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排名,惟已遭有关机构的否认。还有近年一些大学利用QS世界排名榜的排名,打着“全球Top 1%”的旗号收生,被许多学生批评涉嫌虚假宣传,原因是这些数字无法证实和量化,实有误导之嫌。以上这些皆反映大学排名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跟着排名走”的现实困境?
时至今日,大学排名备受追捧已成常态,甚至成为大学管理层的KPI。公布排名的机构愈来愈多,全球大学排名、最佳亚太大学排名、年轻大学排名等五花八门。现时最为人熟悉除了QS,还有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US News and World Report(USNWR)等。
这些大学排名早已超出客观公平、可信度,以至“应否随波逐流”的问题,它还与全球高等学府的发展和生存息息相关。今天的教育已成为创收产业,其中每年的学费是教育机构的最大收入来源之一。以美国为例,高等教育是一个巨大产业,2019至2020年学年海外留学生每年为美国贡献的经济收入高达约450亿美元。
是故,不少大学经已将学生视为他们的“客户”,而要使得毕业生在今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的时代于就业市场上仍保有竞争力,大学排名榜的重要性变得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大学本身也会考虑相关的排名来招聘教职员,因这有助于招揽学生外,还对争取政府预算有很大帮助。许多大学为了获得更高的排名,倾向集中在那些有机会影响排名的领域进行投资,不惜牺牲其他科系。
过去十年,追逐排名的情况已不再限于欧美地区的大学,亚洲地区如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大学也纷纷积极参与,这从近年的排名榜变化能略之一二。排名一旦下跌后果严重,不仅有可能失去本地及国际企业的支持,还有机会令招揽优秀教学人员和学生的能力下降,以及失去与优质院校合作的机会等。不过,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花尽心思“拚世界百大”的发展方针,对大学教育的办学工作有严重的误导。
虽说大学排名存在不少弊端,惟各地高等学府想要摆脱追逐排名的做法亦非易事。近年,全球大学数目大幅增加、发达国家的“少子化”现象,加上就业导向的企业教育兴起,令收生不足的情况加剧,大学的营运越见艰难。
更何况,持续两年多的新冠疫情直接影响各地大学的招生情况,进一步使得不少高校的财政状况恶化。据欧洲经济咨询公司London Economics(LE)的数据,由于新学年的入学人数下降,去年英国大学面临的损失至少达25亿英镑(约242亿港元)。研究高等教育政策与实践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教授Jenny Lee表示:“世界各地大学所面临的资金短缺,或许意味一些大学将永久关闭或与其他院校合并,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大学。”这多少预示了部份大学可能无法生存。
过去十年,各种国际大学评级的出现,令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政府意识到各大学间的相对表现,故纵有争议,但已普遍接受其作为公认参考指标的客观事实。上述种种多少解释了内地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在全球高教界可算是个“震撼弹”般的举措,然而在目前大学追逐排名的扭曲现实生态下,跟随退出的大学相信寥寥无几。
虽说如此,追随排名的做法的而且确经已扭曲了大学的本质。长远而言,大学除了无奈地跟着排名机构所定下的游戏规则走外,也应反思如何如实反映大学的真正价值。大学亦理应深思,如何实现自身的教育使命而非满足于争夺冷冰冰的排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