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在手中的安全感 拆解日本“现金至上”情结

撰文: 郑逸雯
出版:更新:

人工智能、机械人、自动化生产……提到高科技成果,日本在不少世界前沿的领域也如数家珍。然而,走进日本大街小巷,却不难窥见与“科技大国”不甚相称的一幕—当地民众爱用现金,鲜有人在购物时拿出手机付款。若想理解此情此景,则要由日本的“现金至上”主义说起。

日本人对现金的信任与依赖,很大程度上源于使用上的安全感,这离不开日本社会的低犯罪率。日本犯罪率自2002年开始逐年递减,单计去年,刑事案件数量减至81.7万,被检举的罪犯人数则为20.6万(同年日本总人口为1.26亿)。社会治安良好,意味着民众大可放心携带较大额的现金上街,而不必担心遭盗窃;另一方面,日本过往极少出现假钞,也是现金值得信赖的原因。

日本电子支付:日本社会安全,也是民众倾向保留现金的原因之一。(Getty Images)

与现金相比 网上交易隐患丛生

反观电子支付,不少日本人对电子货币、手机支付等利用网络进行的资金交易持怀疑态度,由最单纯的“手机不见怎么办”的疑问,到担忧泄露私隐、或是落入金融诈骗的陷阱,可谓顾虑重重。这一谨慎态度也体现在数字上:2018年,日本非现金交易仅占消费总额的18%,这一比率在香港为60%。

日本人对新支付模式抱着怀疑心态,这或与当地近年发生过数次网络安全事故有关,当中涉及公共机构和大企业。例如2015年,政府旗下的养老金机构(即日文“日本年金机构”)线上系统遭到外来攻击,导致125万个人资料外泄。企业层面,索尼、三菱日联证券、教育出版业公司倍乐生(Benesse)均发生过顾客资料外泄事件,7-11也发生过手机支付账户被盗用的风波。

日本电子支付:日本便利店巨头7-11于7月推出手机支付服务“7Pay”,之后爆出大量非法盗用账户的情况,被迫于9月30日废除这项功能。(VCG)

尽管当局尝试在立法、执法层面加强监管,希望建立公众对网络金融服务的信任,但这些努力的成效有限。政府官员谈及网络安全问题时还曾闹出不少笑话,例如曾担任国务大臣、负责网络安全工作的樱田义孝,面对议员质询时称“我不用电脑”、“对USB不太了解”,令公众哗然。这无疑影响公众对网络金融的信心。

实际上,日本利用非接触式支付技术的IC卡,例如Suica、PASMO等交通卡的应用相当普遍,可见人们并不抗拒这类电子结算方式。不过,这些支付方式能否得到大规模接纳,一条明显界限在于,它们是否允许现金参与。举例来说,IC卡能够用现金充值,银行卡可以存取钞票。相比之下,大部份手机结算方式与现金并无直接关联。

日本电子支付:日本前国务大臣樱田义孝,2018年曾负责筹备2020东京奥运会,其中包括更新网络安全法的工作。樱田于2019年4月辞职。(VCG)

“零利率”时代成长 年轻人更爱现金

普遍认为,年轻一代更易接受高科技、新鲜事物,应较愿意使用电子支付,但日本的情况恰恰相反。当地网络服务提供商BIGLOBE于3月进行相关调查,58.5%受访者称自己使用“非现金”结算服务,这一比率在20至29岁人士当中仅49.5%,在所有年龄层中最低。

被问到爱用现金的原因,年轻人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手机支付服务的选择太多,登陆账号也相当麻烦;用信用卡、手机结算难以看到账单,没有“花钱”的实感;聚餐结账时,要照顾到不使用电子支付服务的人,因此用现金更加方便……

日本电子支付:有调查显示,日本年轻一代对非现金支付服务的接纳程度不高。(Getty Images)

从这些回答中不难看出,在不少年轻人心目中,电子结算远不如现金来得便利,自然缺乏使用前者的动力。这种观感也许根植于这一代日本人的成长环境。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为对抗通货紧缩、重振经济,日本中央银行在1999年至2006年实行零利率政策,一方面减轻企业负债、为商业运作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却变相令存款人士蒙受损失。在千禧年代出世的日本年轻人,正正目睹该时期“存款无用”的社会现实,将现金放在手上似乎并无损失,甚至更安心。

若想扭转这种观念,关键一步或许在于让日本人切实体会到电子支付带来的高效率与附加价值,例如为各种手机支付服务统一规格、加强互用性及提供购物优惠等刺激方法。

上文节录自第18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30日)《握在手中的安全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