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游客追捧以色列圣地旅游 不知已涉间接协助压迫巴人
复活节一连四日的假期周五(19日)开始,不少人也会趁长假期到外地旅游。对部分信徒而言,在圣周(Holy Week)亲临以色列耶路撒冷(Jerusalem)纪念耶稣在二千年前受难和复活,更是难能可贵的体验。
基督徒从世界各地涌至圣城朝圣,重温当年耶稣进城、被出卖、受审、钉十字架直到复活的片段,亦带旺以色列旅游业。只是以色列政府重金投资旅游业,却同时为不稳的以巴关系带来暗涌。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骑驴入耶路撒冷,民众手持棕榈树枝欢迎。耶稣与十二门徒吃过逾越节最后的晚餐后,前往客西马尼园(Garden of Gethsemane)祷告,其后遭门徒犹大出卖,被罗马士兵捉拿,在彼拉多面前受审,最终被判钉十字架。耶稣在各各他(Calvary)被钉死后三日复活。
对信徒来说,复活节的意义比任何宗教节期来得重要,原因是耶稣的复活标志成就救恩,也是教义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经济崛起带旺旅客流动
近年以色列旅游业发展蓬勃,过去十年旅客数目已增长近一倍,2018年甚至录得逾400万旅客。旅游部门估计,有7.5万名基督徒旅客前往以色列参与圣周(即由棕枝主日起至复活节的一周)的纪念活动。
大部分基督徒旅客来自美国或欧洲,但随国家经济增长,愈来愈多来自印尼、巴西和中国的旅客前往以色列,想置身《旧约》中记载的场景。旅游部门指,在2009年至2017年,前往以色列中国旅客增长16倍,相信大部分为基督徒。
游客重踏耶稣足迹 背十架走苦路
拿撒勒(Nazareth,耶稣故乡)、伯利恒(Bethlehem,耶稣出生地)、约旦河(Jordan River,耶稣受施洗之地)和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耶稣讲道施神迹之地)固然是热门朝圣地,但仍无法与耶路撒冷的地位相比。
走进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眼前的是如同电影《受难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的场景。棕枝主日当日,旅客可以从橄榄山(Mount of Olives)沿小径前往耶路撒冷旧城,从城内远眺客西马尼园。
旅客亦可亲身体验耶稣背起十字架走苦路(Way of the Cross,Via Dolorosa)的情景,由安多尼亚堡(Antonia Fortress)走到各各他,全长2000英呎。想应节的话,可以选择在受难节(Good Friday)当日走苦路,否则全年逢周五均可体验。
旅客一不小心成以巴冲突助燃剂
耶路撒冷以外,西岸定居点亦是以色列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重点地段,但此举却为不稳的以巴关系带来暗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西岸,巴勒斯坦人丧失梦想中用于建国的领土,写下以巴冲突的前奏。根据国际法,以色列目前仍非法占领西岸。
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最近发表报告指,四大旅游网站包括Airbnb、TripAdvisor、Expedia和Booking.com列出数百客房和景点,均是位于巴勒斯坦领土的以色列定居点。而建造著名景点大卫城国家公园(City of David National Park)的背后代价,却是令1500名位于锡勒万(Silwan)的巴勒斯坦居民面临被赶绝。
旅客到西岸留宿,骑骆驼,在沙漠中的贝都因(Bedouin)帐篷内吃传统美食,又或者单纯到大卫城国家公园一游,无形中也是在助长以色列压迫其他民族。
节日之所以要纪念,是要反思历史和传统遗留予世人的价值和意义。在欢度佳节和享受旅游的同时,作为旅客,也要尽可能避免为当地人带来伤害。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