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婚现象】约定俗成断送一生幸福 柬埔寨“儿童新娘”呼唤人权
柬埔寨人的传统婚姻习俗保守,对女子的约束相当严格。自古以来,当地流行一种称作“蔽日”的婚嫁传统,并传承至今。当女儿到了适婚年龄,父母要把她关在房间,不让她出门。女儿的日常起居饮食都由父母料理,而且不许女儿接见任何男人,连家中兄弟也不例外。此外,父母需要请僧侣诵经祝福,保佑女孩未来的婚姻顺遂。“蔽日”约历时三个月至一年不等,视乎家庭的贫富状况。蔽日期结束后,父母才允许女儿寻觅结婚对象。此时,女孩子的年龄约十五六岁,这是一般女生尚在学校上课的年纪。不过,对部分柬埔寨女孩来说,此时要开始准备“人生大事”了。(此为《童婚现象》专题报道之一)
柬埔寨的人口约为1,550万,逾九成是高棉人,并有超过20个少数民族散居全国。当中有很多原住民乡郊部落,村民仍存有较保守的婚恋观念,女孩子在十五六岁时就要准备“嫁人”。当成为别人的妻子后,这些女孩没法再上学,往往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
柬埔寨的童婚情况,在众多东南亚国家中较为严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报告指出,19%的柬埔寨女孩于18岁前结婚,2%的女孩于15岁或以下结婚。全国每八个女孩中,就有一个于15至19岁期间怀孕。
当地童婚个案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童婚是部分地区的“传统”。因为生活逼人,连女孩也认为应该趁早成婚,一来可望依赖丈夫保障生活,二来可盼减轻父母的供养负担。
不过,世事岂能完美?倘若这些“儿童新娘”的丈夫未有能力照料家人,甚至离弃家庭,她们可能顿失寄托,既断送接受教育的机会,亦失去了婚姻生活,人生或因此毁于一旦。
国际培幼会(香港)总干事萧美娟(Kanie)在今年8月底走访柬埔寨腊塔纳基里省(Ratanakiri Province)的偏远村落,探望当地深受童婚所害的少女。Kanie向《香港01》细说她在腊塔纳基里省的所见所闻,并希望阐释这个看似遥远的人权议题,对香港人来说有何意义。
Kanie从首都金边出发,往东北方前进,走进湄公河流域的丛林深处。前往腊塔纳基里省的征途,沿路遍布细碎沙石,前进的车子颠簸不堪,这八小时的路程并不易过。
虽然,沿途尽是柬埔寨绚丽的景致:深山村落、红土平原、火山湖、瀑布……腊塔纳基里展现出独特的南亚原生态,让这个接壤越南及老挝边境的东北省份,无时无刻都渗透着高棉山区的淳朴乡郊风味。
不过,Kanie有别一般游客怀着探索风土人情的心态,反而是希望在这个地区深入了解当地女孩的童婚现象,并透过记录她们的故事,将“消灭童婚”的讯息带给香港人,乃至全世界。
腊塔纳基里省的人口约有18万,有12个少数民族散居各处,包括加莱族(Jarai)、坦坡族(Tumpoun)及科伦族(Kreung)等。他们生活在偏远的山村部落,保留着古老的土著文化,包括相当保守的婚姻观念。正正是这些根深柢固的民风习俗,容许当地的小女孩成婚,意味着她们将提早将一生奉献给家庭。
拒哑忍家暴 唯望教育改变未来
早婚现象在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村及偏远地区较为普遍。少女在十五六岁成婚是一代传一代的习俗,故此父母往往忽略了早婚或早孕的危险,亦未意识到让稚龄女性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不过,也有部分情况是出于现实考虑,例如父母怕女儿被强奸,玷污家族名声,于是早早为女儿找丈夫,免却担忧。有些家庭是因为财政问题,父母穷得没法养育子女,故把家中的女儿早早嫁出去,减轻负担。
甘铃(Kom Blang)的故事正是“儿童新娘”的一阕哀歌。去年,14岁的甘铃下嫁比她大23年、经历过两段婚姻的丈夫。不过,结婚短短数月,可怕的家庭暴力悲剧就发生在她身上。甘铃那位疑心极重的丈夫,经常担心她与其他男人亲近,对她拳打脚踢,又强行于白天与她发生性行为,恐惧令甘铃决心离开丈夫,回到故乡展开新生活。“对不少女孩来说,婚姻是一生一世。若被丈夫欺负,她们只能够哑忍。” Kanie指出,很多柬埔寨乡村部落的价值观守旧,对女性并不公平,妻子只能服从丈夫。而且,囿于传统观念,当地夫妇离婚或再婚的情况罕见,可见甘铃毅然离开丈夫,是需要何等勇气和决心。
稚龄成婚的甘铃,并没有机会获得教育。因此,她向Kanie透露,离开丈夫后,希望可以重新接受教育。甘铃深信,只有接受教育,才可改变她的未来。
失上流机会 延续跨代贫穷窘局
15岁的莎珞(Sangorn)同样摆脱不了辍学早婚的命运。莎珞的母亲三年前因病离世,他的父亲不愿承担家庭责任,离家出走,另娶他人,更指子女是其“负担”。
失去双亲的莎珞去年下嫁年仅19岁的丈夫,约四个月前更诞下女儿。她一直盼望有个可靠的男人可以照顾家庭,幸运的是,丈夫愿意与她分担养家的责任,并承诺一起照顾她的家人。
莎珞与四兄弟姐妹、祖母、丈夫及女儿居于同一屋簷下,她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虽然有丈夫帮忙,不过,莎珞过早承受照顾家庭的重担,让她失去了珍贵的童年。
理想的童年,应该是培养个人兴趣、学习生活技能,以及吸收基本知识的关键阶段。可是,“儿童新娘”丧失了这一切,既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更遑论获得职业及生活技能。她们失去上流机会,难以靠知识摆脱贫穷,最终走进跨代贫穷的循环,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亦并非好事。
稚龄当妈妈 难承婴儿夭折之痛
对于女性来说,美满的家庭应该如何定义?除了丈夫的关键角色,孩子亦是成就美满家庭的重要元素。子女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规划圆满的人生蓝图,相信是每位母亲乐见的事。
早婚的女孩于稚龄怀孕,因身体机能未成熟,早产风险较高。如果婴儿早产夭折,不但失去宝贵的小生命,还会伤害母亲的身心,将来再生育时面临的风险趋高。
Kanie在腊塔纳基里省的旅程中,探访了小女孩柏兰(Pa Lak)。她因为女儿夭折,弱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烙印。柏兰于15岁结婚,翌年怀上第一胎。约两个月前,女儿因早产而夭折。
由于医疗中心距离村庄约十公里,路途遥远,因此柏兰在怀孕后,一直未有做产前检查。柏兰怀胎仅仅七个月就诞下女儿,因缺乏医疗支援,加上没有生产知识,柏兰的女儿在出生一小时后便离世。
面对丧亲之痛,柏兰在生理及心理方面,都变得无比虚弱。要承受如此巨大打击,却只是一名16岁女孩。
早孕是导致柏兰流产的主要原因。根据国际培幼会提供的数据,早婚女孩诞下的死胎及婴儿期死亡率,较20岁以上女性高出20%。未成年女孩的身体机能和心理质素,大多未达成熟程度,得面对早孕带来的分娩风险。若未适龄产妇经历婴儿夭折、堕胎等非自然分娩程序,当中造成的身体伤害,对她们一生的影响尤大。
政令难下达 无法遏制童婚现象政府会否正视问题,禁绝女孩早婚早孕的情况?Kanie指出,其实当地政府欲解决问题,不过很多乡郊村落位处偏远之地,即使政府有措施遏制童婚现象,政令亦难以下达。
就以Kanie这次到访的腊塔纳基里省为例,位于柬埔寨东北部的偏远地区,原住民大多散居省内各处山区,政府官员难以针对情况加强监察或落实政策。加上少数民族的传统观念根深柢固,官员及民间社福团体多方支援,亦面对重重困难。
“非政府组织与当地的团体合作,希望更适切帮助当地的早婚女童,担当fill in the gap(填补空缺)的工作,尝试弥补当地政府忽略或无法兼顾的层面。” Kanie提到,非政府组织在当地的工作遇上多番波折,其中的关键因素是语言障碍。当地村民多说土话,故需要义工或当地人协助,翻译成高棉语及英语,以便与当地人沟通。
虽然非政府组织在当地的支援任务可能会遇上不同困难,但幸运的是,柬埔寨政府亦会尽可能提供协助。“政府视非政府组织为催化剂,相信它们可以协助解决问题。其实我们能进入境内,已经代表他们(政府)乐见我们(非政府组织)在当地做事……有一些国家,甚至不会让我们入境……” Kanie说,东南亚国家较为开放,愿意让不同的国际组织进驻当地,协助支援各项社会福利及纾缓民生问题。
上文节录自第134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2日)《约定俗成断送少女幸福 柬埔寨“儿童新娘”呼唤人权》。
相关文章:【童婚现象】宗教因素的阻力背后 女性平权于灭贫的意义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