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成全球保健品市场加速器 行销误区成健康隐患?

撰文: 蔺思含
出版:更新:

对于一种没有特定药物方案、充满未知的疾病,我们能如何应对?是选择尝试某种新式药物,还是无动于衷?2020年新冠肺炎遍及全球,当科学家们还在试图揭开病毒的真面目、关于这个传染病的各种谣言满天飞的时候,许多人选择了能够预防疾病的保健品——这些轻易就能买到的药丸,看上去比一般药物的风险要小得多,而且维他命 C、D 和锌等营养补充品,更被认为能加强免疫系统、抵御感染。

2020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一则声明中告诉公众:“营养品对新冠肺炎没有治疗或预防作用”,并表示获取增强免疫系统的维他命和矿物质的最佳方法是食物。但这没有削弱人们对营养品的热情。

过去十年来,全球许多国家的营养品市场规模都在逐渐增长,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在健康时用于预防和补充的保健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欧睿(Euromonitor) 公司2023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从2015年到2023年间,全球至少每周服用保健品或维他命的消费者比例从34%增长至50%。总部位于三藩市的市场调查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报告则指,2022年全球营养品市场规模估计达到3800亿美元(约合29600亿港元),并将在2023至2030年间保持6.3%的复合年增长率。

在美国,调查公司尼尔森(Nielsen)的资料显示,2020年3月疫情蔓延初期,美国保健品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1%,而6月至7月间仍然维持16.7%的增长,销售额达到近10亿美元(约合78亿港元)。根据YouGov2020年8月释出的一项调查,逾四成英国人在此前六个月间买过营养品,当中超过七成曾购入维他命。

疫情后,全球许多国家民众对保健品的需求增大。(Getty)

在香港,最大健康及美容产品零售商屈臣氏集团 (AS Watson Group) 的资料显示,向消费者推销的维他命及营养补充剂的销售额急升,屈臣氏香港董事总经理李家乐表示:“在提高免疫力的维他命类别中,例如维他命C,我们看到2020年一季度的销售额较去年同期跃升超过40倍。”

尽管关于维他命等营养品究竟是否有效的争议一直不停,人们对它的热情却随着疫情日益高涨。巴克莱(Barclays)的分析师Warren Ackerman表示:“如果你去看千禧一代和 Z 世代、去看看首要的指标,他们对健康和保健非常感兴趣”。Ackerman认为,“疫情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加速器。每个人都意识到,无论(疫情)是否消失,健康和保健都将成为一股会持续下去的潮流。”

事实上,从业者指出,健康领域是少数不管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还是在整个疫情期间,都有增长的市场之一。

过去,这个领域一直由法国药厂赛诺菲(Sanofi)、 德国制药及化工拜耳集团(Bayer)和英国葛兰素史克药厂(GSK)等制药公司主导,但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食品行业、家居用品行业巨头也开始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

雀巢在2017年以23亿美元收购加拿大营养品生产商Atrium Innovations,2021年,公司再斥资60亿美元收购了全球三大营养品企业之一Natures Bounty(自然之宝)。此外,宝洁 (P&G) 、联合利华 (Unilever) 也都在新冠以来加大投资,后者包括收购Horlicks在内,其销售额已超过10亿欧元,相比去年增长了四分之一。其既定目标是将消费者健康产品的销售额提高三倍,达到30亿欧元,并使其成为集团新的增长动力。

保健品的迷思

尽管保健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保健品的误区令许多消费者不仅没能达成保“健”的初衷,反而适得其反。

医疗科学博士林嘉良在接受《香港01》采访时解释称:保健品主要是由一些植物、水果提炼出来,相对天然一些,有别于药物是从实验室中由化学生成、合成出来的,现时后生一辈担心其副作用会强烈一些。而本身没有疾病、只希望预防的消费者自然更愿意服用似乎没有副作用的保健品,身体有了问题才考虑药物。

林嘉良认为,监管保健品的销售人员较监管保健品的质素来得更为合理,同时也是相对容易执行。(受访者提供)

然而,许多专家指出,受到保健品产业多年来的行销影响,公众总是认为更加“天然”的保健品必然比非天然的产品要好。

美国HCA Healthcare的研究主管Katie Suleta表示,举例来说,如果提到“维他命C”,人们一般可能会想到橘子、预防流感。但如果说“流感疫苗”,往往人们更容易联想到医生的办公室、疼痛和制药公司。临床证据显示,流感疫苗可预防流感感染并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在巿场营销下,维他命C功效被夸得像疫苗一样有效,但实际上却缺乏支持。

此外,一项针对意大利学生的调查发现,服用营养补充剂的人并不是因为担心摄取不到足够的维他命 D、铁或奥米加-3。最常见的原因是为了提升运动表现,尽管没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个想法。2018年释出在学术期刊《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调查采访了770名意大利大学生,结果发现,大多数人服用维他命的原因是为了提升运动表现,而实际上却没有足够证据维他命的这种功效。

林嘉良则称,很多时候西医利用保健品入药,这点可能也对公众有误导性:“例如伤风感冒咳嗽,他们会开出维他命,只是用他们的化学名称如维他命B8的Adenylic acid、维他命C的Ascorbic acid等。”

许多人认为维他命多吃无碍,反而造成滥用而产生健康问题。(Getty)

过量服用

更严重的潜在问题是,许多消费者认为保健品即便无效却也不会无害,殊不知过量或者错误服用也可能引发问题。

其中一个较极端的例子是,去年5月,一名来自英国萨里郡(Surrey)的89岁退休长者David Mitchener因服用过量维他命D身亡的事件更加引发了关注。Mitchener被送到当地的医院后,医护人员在他体内检测到的维他命D含量达到380,即实验室可检测到的最高水平。十天后,Mitchener便因维他命D中毒、高钙血症以及心脏和肾脏衰竭死亡。 据报,这位长者在死前至少9个月持续服用维他命。

除了维他命类保健品外,褪黑素、苯海拉明 (DPH)等许多常见的保健品都曾经有消费者因过量服用而产生低血压、等危害的事件。

此外,随着医疗的发展,一些过去被认为有益的保健品如今也被发现无效甚至有害。在亚利桑那大学凤凰城分校医学院担任心脏科主任的Martha Gulati就坦言,当她还是一位年轻医生的时候,身边的许多老师、朋友都会开维他命 E和叶酸给病患——1990年代早期的初步研究显示,这两种保健品可能降低心脏病的风险,于是她亦建议她的父亲也服用这些营养品。但后来的研究和临床实验显示,高剂量的维他命E会增加心脏衰竭、前列腺癌和其他原因造成死亡的风险。她这才让父亲不再服用这类保健品。

林嘉良博士指出,消费者应该把保健品当作药品去服用,不能过量。他表示:“假如大家有兴趣翻开这些产品的包装标签去看的话,一粒的综合维他命是超出我们所需的几千的百分比,而且甚至我知道有人更是一天服食3、4粒。而他们的想法大多是觉得过量的话最多是多有作用,不会对身体造成负荷。对于维他命类的滥用情况可说是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