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年轻人掀养生保健潮 亚健康常态捧红“防猝死套餐”?

撰文: 蔺思含
出版:更新:

25岁的陈凌每天吃的“药”比外婆还多。经常熬夜加班、办公桌前成日久坐、压力大时暴饮暴食,来到北京工作后的陈凌逐渐染上了各种慢性病症。一场慢性胃炎过后,摆脱不了亚健康生活却又陷入健康焦虑的陈凌开始接触各种保健品:从益生菌开始,再到鱼油、辅酶Q10、硒片......
如今,每天几种保健品不仅仅是陈凌的常态,也是许多内地年轻人的常态。

只要在小红书搜寻保健品,关于各种保健品功效、品牌以及个人保健品服用习惯的分享层出不穷。“27岁打工人的日常补剂”、“28岁每天吃10种保健品是什么感受?”、“20+女大学生的养生内服”......保健品相关搜寻条目下的笔记数量动辄数十万、百万,类似的标题随处可见,不少配有排成一排的各类保健品的照片。

根据《中国青年报》2017年对1979名90后进行的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受访90后开始关注养生讯息,并将养生消费视为日常生活的必要支出。

中国新闻网2022年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年轻人正身体力行地成为当下养生消费主力军,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比高达83.7%。比起年事渐高、体弱病多的老一辈,年轻人俨然成为保健品市场的主力。

类似的现象不仅限于国内,在美国,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年轻人近年来对保健品的热情也大涨。根据市场调查公司Mintel去年释出的一项调查,相比疫情前,近一半的千禧一代年轻人增加了维生素的摄入,增幅比美国人整体数值更高。

巴克莱(Barclays)的分析师Warren Ackerman表示:“如果你去看千禧一代和 Z 世代、去看看首要的指标,他们对健康和保健非常感兴趣”。

在国内,《2022全家营养第四餐消费趋势洞察》则显示,年轻人的保健品需求涉及工作、日常生活及运动健身等不同方面,工作场景中,她们更青睐维生素,日常服用膳食纤维被选择的比例最高,而运动瘦身场景下,钙铁锌等元素补剂最受欢迎。

上海库润资料调研显示,在购买养生保健品的90后中,普遍每天吃2-3种养生保健产品,超七成每月花费200元以上。

今年27岁的小路虽然对养生不算热衷,但近两年也购入了几种保健品——鱼油、综合维生素、叶黄素。她对《香港01》记者表示,叶黄素是因为眼睛不舒服才买来吃,但维生素和鱼油都是为了“日常保养”而买,更多是求个“心理安慰”。

“因为我又不吃鱼,我觉得我身体里肯定是缺乏一些元素的。然后之前皮肤不好的时候,医生也会叫我吃b6。后来我就干脆买那种多种维生素,全面开补。”但她也对记者说,自己并非每天坚持吃保健品,“开心吃几颗”。

图为小路放在办公桌上的综合维生素。(受访者供图)

年轻人亚健康生活状态

成日久坐桌前,经常熬夜加班,有压力时暴饮暴食——来到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陈凌开始胃痛。做了一次胃镜检查后,陈凌确诊患上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医生首先建议陈凌要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严禁熬夜。但这些医嘱在陈凌眼里几乎不可能实现:“饭量我可以减少,但不吃辣椒,相当于不让我吃饭。不熬夜,等于要我丢掉工作。”

来自广东的95后上班族王意虽然不吃辣,却也没能逃掉电商行业加班熬夜的宿命。开始心悸以后,她就开始买鱼油,“吃了好一些”。最近长痘,她又在视频网站上的知名的医学KOL那里“种草”了维生素ad、维生素e,再加上抗炎用的维生素b族等,加起来也有4、5种。

陈凌和王意绝非个例,内地医学网站丁香园释出的《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中的调查显示,在各个年龄层的人群中,90后对自己的健康评分最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去年对逾千名年轻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年轻人普遍存在长期久坐、经常熬夜、缺乏运动这三大不良生活习惯。

图为小红书上网友分享的防猝死套餐。(互联网截图)

防猝死保健品套餐盛传

亚健康生活状态下,内地社交媒体一度盛传一套“防猝死套餐”,其组合虽有各种版本,但主要包含辅酶Q10、鱼油、叶黄素、复合维生素这4种保健品。据指,这种套餐来自韩国,而服用这一套餐的韩国人,工作一天后还能到网咖、酒吧嗨到第二天凌晨,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仍保持活力。

陈凌虽然没有跟这个套餐服用,但必要的4种保健品里他也占了2种。当一碗油辣可口的麻辣烫入胃,陈凌便拿出一颗益生菌吞下。注定要熬夜的那天,鱼油和辅酶Q10也会派上用场。

保健品是否有效,陈凌说不清楚:“它们(保健品)就像薛定谔的猫(Schrödinger's cat),胃连续几天不疼或熬夜不心慌的时候,我觉得它们是有用的。”他意识到,保健品最大的帮助是“能够自欺欺人”,专治自己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