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及单身人士房策近空白 专家倡大推居屋 学者直呼问题在税制
楼市疲弱,发展商频频劈价卖楼,令楼价跌势加剧,近两年已跌逾两成,中原地产发表报告指出,目前楼市陷入2003年沙士后最长跌浪,但是否意味着承担能力较弱的年轻一代容易“上车”成为业主?
非也,楼价仍高,且在政府青年房屋政策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青年置业继续困难,收入长年追不上楼价升幅,未婚青年“挨到”老年仍未够分上公屋。为解决青年房屋问题,有专家认为,政府应效仿新加坡组屋政策,大推居屋,但亦有学者指,香港房屋政策的症结在于税制,直言“香港房屋问题不是解决,而是取舍。政府冇人够胆拍板,如何改头换面?”
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加上高息环境,据差饷物业估价署资料,楼价已由2021年9月时的高位,下跌逾两成。虽然如此,要“上车”成为业主,并非易事。据机构Demographia6月公布“国际楼价负担能力(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报告”显示,香港续蝉联全球最难负担城市的榜首,楼价对收入比率为16.7倍,即一个家庭不吃不喝16.7年才能在港置业。
楼价增幅远超年轻人收入升幅
本港楼价昂贵,“上车”难不是秘密,年轻人“安居”愈来愈少见。据统计处资料,35岁以下年轻人在整体自置居所户主中的比例由1997年的22.1%跌至2019年的7.6%,而首次置业人士的平均年龄于2019年时已推迟至44岁。
青年置业困难,皆因承担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收入长年追不上楼价升幅。资料显示,2003年至2023年的20年期间,香港楼价增幅高达4.48倍,远超年轻人收入中位数的升幅。
以较偏远的“上车盘”天水围嘉湖山庄两房、约400呎的上车盘为例,楼价回落不少,但平均呎价8,000元仍相当于25至34岁港人月入中位数的四成,而约20年前、2003年其呎价约2,000元占收入的比例仅约两成。
针对青年房屋政策几乎空白 青年宿舍僧多粥少
楼价坚离地,远超一般打工仔可负担水平,然则想安居乐业的年青人,假如将目标转向由政府提供的“福利”上,又是否一条出路?
本港约132万名青年,但翻查资料,撇除公屋及居屋,以至租金减税等“大路”政策,政府涵盖青年的房屋政策主要有两项。一项是青年宿舍,旨在解决青年住房需要,而非“置业难”问题。尽管如此,仍是杯水车薪,现计划下政府全资兴建的青年宿舍项目有7个,仅有3,428个宿位。
另一项是“港人首次置业计划”,除了市建局首两个已推售的港人首次置业项目,即焕然懿居第一和第二座,以及焕然懿居第三座,港府正推展另外4个首置项目,合共提供超过5800个单位。同时亦设有入息及资产限制,参考1期的要求,一人申请者每月入息需介乎31,000至40,300元,资产上限是955,500万元。一来,单位数码依旧杯水车薪,二来项目是按市价的七至八折出售,“折扣”力度并不大,三来,该计划的物件是针对未曾拥有物业的香港市民,严格而言非专属青年。
单身青年“挨到”老年仍未够分上公屋
青年房屋政策几乎空白同时,未婚群体人数亦日渐庞大,针对“单身”住屋需求的政策,更是乏善可陈。政府统计处最新公布的人口调查指,至2023年底本港约753万人,初婚年龄中位数再延后到男性32.5岁、女性30.9岁,而在25至64岁人口中,有121万人从未结婚,人数为近三年最多。
未婚群体同样有住屋需求,当中收入较低者亦需要公营房屋。然而,虽说本港公屋平均轮候时间下跌至5.5年,但公屋轮候计分制度对非长者的单身人士极为不利。据房委会的资料,单身人士获分配公屋最少要446分。按“配额及计分制”,假如一到18岁合资格便申请公屋,之后一直保持单身,每年获9分,并在45岁获得一次性分数60分,直至成为58岁的长者仍未能达到446分的最低门槛,轮候时间远超30年。
事实上,公屋每单位平均的居住人数过往也相应下跌,由2006年平均3.1人,降至2023的2.6人。由於单身人士日渐趋升,不难推算将来会有更多单人人士申请公屋。
专家:以置业为主导 应大推居屋
对于年轻人应否轮候公屋,政府应出台什么针对性的房屋政策,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席主管叶文祺表示,不鼓励年轻人轮候公屋,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港人置业率,加大居屋供应。
他解释,本港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已下跌至5.5年,公营房屋供应充足,预计公屋轮候时间会继续缩短,可能到2026年、2027年会跌至4.5年,目前是改变的契机,“土地政策改革不能立竿见影,现时将公屋资源拨去居屋,5年之后才会有改变,届时公屋、资助出售房屋和私楼的比例为4:3:3.,有助提高置业率。”
叶文祺续指,提高置业率可以稳定社会,同时买楼属于“强制储蓄”,帮年轻人存钱,“当有资金需求时,房屋作为资产可以再卖出去。”
为解决困扰香港多年的房屋问题,叶文祺认为可参考新加坡的房屋模式。新加坡的“组屋”政策,提供大量可负担房屋,这些组屋可租可买,相当于香港的资助房屋,“新加坡组屋九成出售、一成出租,香港是七成出租、三成出售,居屋资源远远不足。”目前,新加坡接近八成的公民居住在组屋。
学者:香港房屋问题非解决 而是取舍
不过,经常穿梭星港两地的经济学者曾渊沧认为,香港房屋问题症结在于香港的税制,长期以来,香港的收入主要倚重“地税”(即卖地收入、土地印花税及差饷地租等)。假如要效仿新加坡,就要与新加坡一样推行消费税(新加坡消费税占总政府收入约两成),或提高企业利得税及个人薪俸税,弥补地价收入,“香港房屋问题不是解决,而是取舍,究竟系交地税,还是消费税?要达到全民共识,政府冇人够胆拍板,如何改头换面?”
此外,新加坡组屋是市价的三至四折,而香港居屋是市价的六至七折,曾渊沧指,香港建筑成本远高于新加坡,要降低居屋售价,或需增聘外劳。他解释,新加坡有过百万名外劳,建筑成本低,所以香港居屋价格无法低过新加坡组屋,“香港起楼价钱系新加坡的十倍,睇返而家香港输入外劳,啲工会都嘈,薪酬要达到行业中位数,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房屋问题从不在于土地供应是否充足
曾渊沧又指,一旦政府大建居屋,私楼价格会随之下跌,私宅业主将首当其冲,所以仿效新加坡模式并不容易,“假如要效仿新加坡租屋模式,首先要将旧的私人楼宇淘汰,集中高奢私楼市场”。
谈到港人置业难问题,他指,现时香港楼价下跌只是周期性问题,“就算跌市,买唔起楼的人始终买唔起楼,经济好时,楼价上升,港人资产增值”,凡事有利有弊。
曾渊沧强调,香港房屋问题从来不在于土地供应是否充足,“政府推多啲土地,推冧楼价,又会好多人破产,之后又唔敢再推地,永远无限Loop(循环),但政府咩都做唔到,只会依赖美国减息”。因此,有良策以外,更需要一个具长远目光及执行力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