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排公屋等于躺平? 拆穿资料假象 还原“早抽早享受”心态
置业是大部分港人终其一生的梦想,但本港私楼楼价及租金高昂,不少有“仆心仆命”赚钱“上车”或“挨贵租”,倘若申请到租金低廉的公屋,人生似乎少了一大烦恼。有年轻人踏入18岁便一早申请公屋,扬言“早抽早享受”!
据房屋局2022年统计调查结果,30岁以下单身人士,申请一人公屋的人数为3.86万宗,逾半拥有大专或以上学历。社会似乎对“3.8万”这数字感到惊讶,多名官员及议员出言提醒,年轻人排公屋属“躺平”。然则,“3.8万”算多还是少?又是否意味着高学历后生“躺平”?《香港01》拆解“3.8万”背后的迷思,有学者更直言,现有的房屋政策导致公屋成为年轻人最佳选择,当买私楼等同“永续”交税时,年青人排公屋属无可厚非。
“成年后首要做嘅事就系买六合彩同抽公屋!”Joe(化名)今年22岁,刚刚大学毕业,有一份正职,闲时亦有投资,月入大约3万元,超过一人公屋申请入息上限﹙12,940元﹚,但当他踏入18岁、刚中六毕业时,父母就要求他申请公屋。
Joe现时与家人一齐居住私楼,家境不错,“抽公屋”对他而言,只是为日后生活留多一个出路,而且当初听闻申请简单,且可以有“特殊方法”避开入息及资产审查,因此一试,“早抽早享受,填张表就可以申请几简单!”
排公屋者︰香港生活无可能“躺平”
据房屋局2022年统计调查结果,30岁以下单身人士,申请一人公屋的人数为3.86万宗,当中52%拥有大专或以上学历,24%具专上学历。相信,Joe也包括在内“3.8万”之列。
不过,社会似乎对“3.8万”这数字感到惊讶,多名官员及议员提醒,这种做法属“躺平”,如行政长官李家超指知道有年轻人为公屋刻意令收入符合资产审查,奉劝年轻人“唔应该咁谂”,要追求梦想;房屋局长何永贤就认为年青人排公屋是“扭曲咗人生”;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称为公屋“职都唔升”虽然是少数,但指出“心态一定系唔啱。”
最新中原地产创办人施永青亦“加把口”,称社会上常听闻有大学生未毕业就申请公屋,“以能够入住公屋视作人生一项重大成就”,他形容这样的人“冇志气”,一个连大学生也想入住公屋的社会,是不会有美好前途。
年纪轻轻,申请公屋,不怕如政府或施永青所指是“躺平”、“冇志气”吗?Joe 反问︰“香港生活根本无可能躺平,万三蚊﹙按︰一人公屋申请入息上限﹚点够使?”
大专学历年青人申请公屋占比极少
只不过,轮候到公屋的非长者1人申请的平均年龄为47至52岁,换言之如果年轻人年满18岁就轮候公屋,平均须等候最少29年。然则,究竟有多少人愿意花上近三十年的时光,去等待政府分配这一砖一瓦?近4万宗申请,算多还是少?是否意味着高学历后生“躺平”?
政府上一次全面人口普查是2016年,翻查当工龄料,15至34岁青年人口逾180万,当中有近五成半拥大专学历,若果资料无大变化,即意味逾半年青人拥有大专或以上学历,因此可以说“3.8万”年轻申请人士当中,逾半拥有大专或以上学历,比例并不夸张。与此同时,“3.8万”占总青年人口其实不足2%,有大专学历的更仅占整体约1%。
申请门槛低 未必反映“刚性需求”
与此同时,申请公屋调查恐存“漏洞”。《香港01》记者曾致电相关部门以查询申请过程,发现只需填写一份表格,当中包括申请人的家庭资料、入息及资产净值、选择区域,及声明承诺会遵守相关政策规定,及所报事项会全部属实。
以Joe的例子,申请时收入及资产“达标”,到投身社会时已“超标”,又是否列入“3.8万”之列?他直言,18岁时并没有任向入息及资产,而4年内当局亦没有要求他进一步更新其就业及入息等情况,“最近仲收到信,问我排唔排特快。”
更重要的是,这批人之中,多少人真正“剑指”公屋? Joe自言最终目标并非希望获得公屋,而是想“曲线”获取绿表资格,“抽公屋好似中奖咁,成数好低,但如果可以抽到绿置居,转手再卖出就能有成倍收益。”如此看来,Joe年纪不大,如意算盘就已经“打得好响”。
根据房委会资料,申请购买二手居屋或公屋需要符合的资格共有六类,除了公屋住户、房协住户、中转房屋的认可居民、“长者租金津贴计划”受惠者、房委会《保证书》持有人,以及获得《绿表资格证明书-只适用于居屋第二市场计划》人士。
不过据了解,取得该证明书前,亦需要通过政府的资产审查。因此以Joe目前的情况,最终好大可能不能通过资产审查,排公屋拎“绿表”似乎只是“都市传说”。
保障将来住屋 无可厚非
中大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接受《香港01》访问时就直言,明白年青人对未来住屋需要的不安,因此才有如此强烈的意欲去申请公屋,并非他们“唔上进”,“我觉得唔系,从保障将来住屋呢个角度出发的话,都系无可厚非。”
李兆波指出,现时的社会下非所有学生都“有父干”,面对住屋问题可以相对无忧无虑;相反,本身属出身来自公屋或㓥房的学生,若果就读的不是传统来说较易“赚钱”的学科,如医科等,年青人或会担心自己住屋需要,“当年话读会计、读business(商科)会赚钱,但呢十几年已经唔系,廿几年前我都有学生申请,话啱啱出嚟工作入息可能唔系太高,当有间屋开下派对都好,但依家唔系,真系有住嘅需求。”
再者,单身人士的住屋需求持续。据政府统计处公布,25至64岁人口中,有121万人从未结婚,人数为近三年最多。李兆波直言,政府政策缺乏协调,“青年政策就青年政策,但青年政策亦都包括房屋政策。”在政府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香港的年轻人,住房难、置业又难上加难,抽公屋似乎成为狭缝中的一处生机。
买楼等于“永续交税”
另一方面,李兆波认为,社会亦要思考,目前的“税务”制度,亦是令更多年青人希望“抽公屋”的主因,直言年轻人已经意识到,在港置业就等于购入一座“税务机器”,“由置业开始已经要畀印花税,之后每年仲有俾差饷同地租,房屋变成一个税务工具,啲人觉得好辛苦。”
假设购入一个价值600万元的单位,不计律师花费、佣金等其他开支,买家先要支付13.5万元印花税。及后单位经估算的应课差饷每月租值是15,000元,一年就是18万元,每年应缴差饷为9,000元;应缴地租为5,400元,若果政府没有宽减措施,每年需付1.44万元。
李兆波指,政府靠“地税”(即卖地收入、土地印花税及差饷地租等)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在经济好时,问题似乎不大,但当现时经济转差问题就会浮现,“政府对收入来源系冇清晰蓝图,市道好又派钱,市道唔好又派钱...。”他认为,政府首先要做的, 是审视主要公务员架构等,以减少持续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