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万人吹捧到网络公审——13岁“鸡丁”怎变黄蓝撕裂牺牲品?

撰文: 吴东伟
出版:更新:

上周,一名年仅13岁、就读中二的Youtuber“鸡丁”,凭著充满少年纯真又贴近生活的搞怪说唱,瞬间爆红。不过,他走红后不久,旋即被“连登讨论区”的网民质疑是“蓝丝”而遭受网络公审,当中包括人身攻击,甚至咒骂他“死全家”,但也有“连登仔”批评质疑者是“非黄即骂”的“连卫兵”,可能对“鸡丁”造成心理阴影。直到本周一(3月9日),质疑者正式向“鸡丁”道歉,坦言自己一时被冲昏头脑而发布仇恨言论,“受良心责备咗一日”,而“鸡丁”则在IG回应指,已接受对方的道歉,并就以往可能伤害他人的言行道歉。事件或已告一段落,但我们却不应该就此停止反思——在社会撕裂的当下,还要令多少个“鸡丁”成为黄蓝对立的牺牲品?而“连登仔”和“鸡丁”的互相致歉,又可否为“修补撕裂”带来一些启发?

一名年仅13岁、就读中二的Youtuber“鸡丁”,凭著充满少年纯真又贴近生活的搞怪说唱,瞬间爆红。(YouTube截图)

创作搞鬼连陈法拉都赞“完美”但遭“连卫兵”质疑是“蓝丝”惹公审

在这个年代,不少中小学生都喜欢透过网络平台自娱自乐,基督教女青年会2017年的“儿童志愿调查”就显示,做“YouTuber”等网络红人已成为理想职业的新趋势。网名为“鸡丁”的中二男生Ray Chan,小六已开始经营YouTube频道“RAYVEL Studios”,去年12月起更以广东话说唱加上自制MV,分享生活日常。较早前,唱出一众学生苦与乐的《生活》已经引发不少年轻人共鸣,而当中多次提到“走入百佳突然见到陈法拉”,更成功引起艺人陈法拉的注意并转发,甚至“二次创作”他的歌词指“睇完你rap生活都好完美”;至最近一个月,“鸡丁”再凭改编自《Dynamite》的《武汉肺炎》rap出非常鬼马的抗疫心声,一度获得“连登讨论区”的网民力推。两首MV合共已有95万次点击率,而其频道的订阅量也由数百人暴涨至五万人。

年轻人敢于跳出框框大胆创作,无论是藉作品分享生活或讽刺时弊,都是值得鼓励的事。“鸡丁”爆红后,曾有不少传媒邀请采访,但他大多回绝,并在YouTube上传《究竟发生咗啲咩事?》影片,坦言自己不知所措,又认为“红”只是一时,“爆红完之后就唔会爆”。正当不少人鼓励“鸡丁”再接再厉时,有人在“连登讨论区”发文,指“鸡丁”对去年11月11日“西湾河开枪事件”的态度轻浮,平时又会“搭港铁”、“食Pizza Hut”、“去7仔”,从而质疑“鸡丁”是“蓝丝”。

有关贴文引发很大回响,不少网民到“鸡丁”的频道和IG留言咒骂对方及其全家,也有人批评“连登仔”不应变成“连卫兵”动辄就以政见公审对方。质疑者随后公开发文向“鸡丁”道歉,坦言已明白被人辱骂的感觉,又承诺日后“不再捉鬼”;“鸡丁”则回应指愿意接受对方的道歉,并正式向以为他“轻浮”而认为他不尊重中枪者等等人士致歉,又澄清自己并非有意而为之(I accept the apology and I will say sorry too for hurting others feeling. I didn’t mean to do that but sorry for hurting the guy that get hurt’s heart)。

网络欺凌者同情心较少不会顾忌欺凌行为的严重性

事件或许已经告一段落,但这场“鸡丁”爆红的小风暴,却卷出不少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包括“网络欺凌”和“社会撕裂”两大问题。

香港青年协会业务总监徐小曼担心,年仅十多岁的“鸡丁”在短期间内经历两极评价,犹如“一时之间被捧上天堂”而不消一会儿又“被打落地狱”,容易酿成“心灵混乱”,会自我质疑究竟做错了什么事,才会遭到网民集体杯葛,落得如斯惨痛下场。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心理学部主席郭倩衡也说,网络上信息量巨大,而且传播速度高,“普通人接受一句批评都嫌多,何况在网络上遭到排山倒海式的责骂。”

由于社交平台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容易汇聚价值观相近的网民埋首,故若出现群体性的网络欺凌情况,其威力绝对不亚于传统欺凌。徐小曼提醒,网络欺凌具备“匿名性”,即欺凌者更容易因隐藏了身份而做出一些平日不敢做的事、甚至更残酷的行为;而由于网络欺凌是“遥距”的欺凌者不会看到被欺负对象的即时反应,他们的网络同情心也会因而大减,所以更加不会顾忌欺凌行为的严重性。

由于社交平台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容易汇聚价值观相近的网民埋首,故若出现群体性的网络欺凌情况,其威力绝对不亚于传统欺凌。(Getty Images)

黄蓝是政见,包容是良知勿令“鸡丁”们成社会撕裂牺牲品

香港的网络风气一向惹人诟病,观众大多弹多过赞。而早在十年前,也有一位名叫“郑轩”的孩童,因分享改编歌曲而被抨击其“O嘴”动作,连个人资料也被起底,网上更出现一个策划暗杀郑轩的群组。不过,“鸡丁”事件与一般网络欺凌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被质疑是“蓝丝”之前,大多数网民原本对“鸡丁”是“赞多过弹”,但当他无缘无故“被蓝丝”后,网民风向突然急转弯,对他有弹无赞。

姑勿论“鸡丁”是否“蓝丝”,就算他真的是“蓝丝”,年仅13岁就应该被大家群起而攻之吗?再者,“连登仔”判断“鸡丁”是“蓝丝”的理据也非常薄弱,试问,有多少自以为是“黄丝”的香港人,平时仍在“搭港铁”、“食Pizza Hut”、“去7仔”?事实上,“鸡丁”的故事并非孤例,于反修例风波闹得最为热哄期间,被称为“YouTuber始祖”的Ming仔,原坐拥高达五十万名粉丝,由于他就事件作出表态,提出“警察都系打份工”、“两边武力开始对等”等言论,结果惹起部分粉丝不满,发起集体杯葛,漫骂,以及取消订阅等行动,他的订阅人数更出现悬崖式下跌。

姑勿论“鸡丁”是否“蓝丝”,就算他真的是“蓝丝”,年仅13岁就应该被大家群起而攻之吗?(YouTube截图)

香港近年陷入严重的政治矛盾,二元对立尤为严重,不少网民选择内容节目时,“政治正确”已成为定夺是否支持的最大标准。作为一名观众及消费者,绝对拥有自由来选择心仪产品,惟我们也需要反思,是否要对不同政见人士动辄得咎?再者,当一名年仅13岁、可能没有太强烈政治意识的中学生,也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为自己无意间可能伤及别人的言论而致歉;又或者,连发起网络欺凌的“连登仔”也懂得反思所作所为而“衷心致歉”的时候,我们又是否仍然深陷“黄蓝”的泥沼?

至于普遍的网络欺凌,郭倩衡建议,特区政府应该从教育角度入手,增强青少年对处理网络欺凌的应对手法。港大法律学院教授张善喻则于2018年提出,香港应就“网络欺凌”制订清晰定义,否则现有法例根本不足以打击有关行为,而新西兰的《有害电子信息法案》和澳大利亚的《提高网络安全法案》——前者订明任何人以电子通讯形式发布使别人受到严重情绪困扰的内容即属违法,后者表明只要有人在社交媒体发布欺凌内容而被投诉后,需要删除有关内容并向受影响儿童道歉——都是值得港府参考的法律。

更多《香港01》深度报道文章:

【新冠肺炎.深度】传媒别“传毒”——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污名化!

【深度】迫“口交”、掴32巴、10童围殴——童党欺凌谁之过?

【区议会.深度】公园命名闹剧之外 还有哪些“骑呢”动议?

【新冠肺炎.深度】“佛系”检疫频闹笑话 星台韩靠脑又靠吓

【新冠肺炎.深度】检疫设施反反反不完 揭港府社会三大落后

【新冠肺炎.深度】停课不停学的成败关键

【肺炎.深度】为求“革命” 不惜揽炒 就可牺牲基层利益?

【武汉肺炎.深度】接回滞留湖北港人的几点思考

【肺炎.深度】澳门连续13日无新增个案 抗疫神话这样炼成的

【武汉肺炎.深度】“盲抢”背后 谣言满天飞的反思

【肺炎口罩.深度】“口罩荒”这堂经济课 港府完美示范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