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深度】为求“革命” 不惜揽炒 就可牺牲基层利益?

撰文: 陈康麒
出版:更新:

《财政预算案》明日(2月26日)出炉,受反修例风波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双重打击,不少打工仔面临失业、开工不足等窘况,纷纷期盼特区政府“派钱”以解燃眉之急。社会经济不景,基层生计首当其冲,当中有不少人自去年开始已饱受社会冲突所造成的经济“揽炒”影响,如今更是雪上加霜。这令支持极端抗争行动的香港人不得不反思,当大家不惜“揽炒”以争取“五大诉求”,又是否能够对率先“被揽炒”的基层苦况视而不见?

贴满五彩缤纷便利贴的连侬墙,是“黄店”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少“黄丝”会特意到场支持及写上抗争的心声。(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慷基层之慨”—— 市民对“揽炒”看法何以自相矛盾?

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总监郑宏泰及副研究员郭桦,今天(2月25日)在《明报》发表《受“揽炒”最大冲击者 最后还是基层》一文,当中引用该机构1月初对本地消费市道的民调数据,提出三个有趣的“矛盾”。首先,有七成受访市民认为社会冲突打击本地消费意欲,但五成半人觉得自己消费行为没有什么变化;其次,七成人担心市道转差会令失业率上升,但六成人不担心家庭收入会受影响;最后,七成半人不赞成针对商店的暴力示威行动,但近五成人认为虽然不赞成不过可以谅解。对于这三大“矛盾”,他们利用近月一再下跌的经济数据加以分析,认为只要不是从事较受冲击的零售、住宿及餐饮等服务业的基层,收入影响其实有限,继而推断“既然多数个人的利益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损害,那么做个‘政治旁观者’,对一些以政治立场为标签的针对商户行为表示容忍和谅解,又有何妨呢?”

事实上,自去年6月反修例风波起,不少示威者认为可藉“揽炒”与当权者玉石俱焚,但在经济不景气下,首当其冲的并非一众庸官,而是社会的底下阶层,加之近月受肺炎疫情的双重打击,他们更是生计堪虞。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下称“社协”)于本月中就基层防疫困难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约一半受访者(50.6%)表示受疫情影响而开工不足、收入下降;另外有约四成受访者(43.8%)表示家庭面对经济困难,难以支付租金及三餐。有关调查虽然未有涵盖反修例风波对基层生计的影响,但社协干事施丽珊指出,基层人士收入大减的情况于上年度末已经发生。由于去年末社会冲突频繁、催泪弹烽烟处处,以致酒店、食肆等服务业营业额下降,与之相连的保安、清洁工、侍应等基层员工因而面对开工不足的窘况。

去年末社会冲突频繁、催泪弹烽烟处处。(资料图片)

基层惨成政府代罪羔羊 各界对“揽炒”应有何反思

对于商铺因政治立场而被破坏的激烈行动,施丽珊认为,市民拥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但同时应考虑过激行动会影响基层生计,毕竟零售及餐饮业都是“手停口停”。她举例指,有基层人士任职美心集团旗下食肆的厨师,是家庭经济支柱,但因店铺被“装修”、无法营业而被逼停工;亦有于“蓝店”派传单的婆婆因店铺经营困难而失去工作。施丽珊补充道,“店员政见可能跟老板不同”—— 不论店员有何政见、是否“无辜”,基层劳工成为反修例风波的“代罪羔羊”显然已是不争事实。而从上述中大民调结果可见,市民并非对破坏商铺等行动盲目支持——他们不赞成但选择“体谅”,但很有可能是因为“揽炒”后果事不关己。然而,当基层劳失业、开工不足而导致生活百上加斤,市民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仍然可以“慷基层之慨”的心态看待社会事件。

另一方面,市道疲弱对基层劳工的打击未曾停止。疫情持续下,政府宣布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平均5,000元的一次过生活津贴,受惠住户必须曾申领在职家庭津贴(简称“职津)”或学生资助。然而如上文所指,受反修例风波影响,不少基层劳工自上年起面对失业或开工不足的情况,零收入、欠缺工时证明均使他们未能申领职津,故此亦不乎合“5,000元生活津贴”的申请条件。此外,就算低收入家庭有申领职津,在反修例风波下,不少受助家庭皆面对失业或开工不足情况,以致获发金额偏低,纵使以过去半年中最高一个月的津贴计算新津贴额,他们的获发金额同样偏低。

受武汉肺炎疫情影响,市面人流大减。(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不论是反修例风波或武肺疫情,皆令基层生计倍受打击,政府好应该整顿财政措施,思考如何为民众纾困。民协于数日前到政总请愿,要求政府尽快设立失业援助金,支援因疫情而失去工作的市民,便是可行方案。当局亦可考虑参考沙士时期的做法,开设临时抗疫职位,包括短期口罩制造业员工、大厦清洁工,临时社区照顾服务员等,不但能为弱势提供抗疫支援,同时亦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让失业或开工不足的基层劳工受惠。除此之外,虽然政府通过300亿元防疫抗疫基金,但基金仅集中提供资助予企业老板,基层劳工并无直接受惠。民协副主席何启明就形容,消费市道疲弱下,企业“炒都系炒伙记,老细(损失)并未入肉”,企业老板在获得资助后亦不必然会与员工分享,政府好应借此机会反思往后的福利政策方向,以个人为福利受惠单位。另外,现时疫情严峻,不少企业无法生存,商场应与租户共渡时艰,考虑减租等措施;普罗大众亦应思考如何能够与基层共享资源,于抗疫时期守望相助——不论社会面临甚么困境,基层弱势的福利都不应被随意牺牲或视作等闲。

更多《香港01》深度报道文章:

【财政预算案.深度】财爷又“全民派钱”?识得派,一定咁样派!

【武汉肺炎.深度】接回滞留湖北港人的几点思考

【肺炎.深度】澳门连续13日无新增个案 抗疫神话这样炼成的

【武汉肺炎.深度】“盲抢”背后 谣言满天飞的反思

【肺炎口罩.深度】“口罩荒”这堂经济课 港府完美示范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