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口罩.深度】“口罩荒”这堂经济课 港府完美示范反面教材

撰文: 杨皓铖
出版:更新: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香港一直深陷“口罩荒”,但特区政府个多月来只重申“(市场自己)会增加供应”,除此之外别无新猷,完全比不上周边政府的承担,更不及民间团体的灵活。港府明明手执庞大资源,在此危急关头却仍被“自由市场”信条作茧自缚,完美示范了“经济课”的反面教材!

香港于1月23日确诊首宗新型肺炎个案后,“口罩荒”就持续好一段时间。政府不断强调全球供应紧张, 表示会加紧四出搜购,然而一段时间过去,广大市民无法感受特区政府的努力,只见到连锁便利店外长长的人龙,不少人明知便利店只能限量供应,仍然抱著但试无妨的心态排队。另一边厢,不时有网民发现有药房囤积口罩,高价放售,甚至有破千元定价,导致部分口罩没有真正落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有部分药房囤积口罩,高价放售,甚至有出现破千元定价的情况。(资料图片/梁焕敏摄)

对于大部分市民,特别是基层而言,口罩不但是防疫物资,也是他们的“揾食工具”,因为不少雇主既没有容许员工“在家工作”,也没有为他们提供口罩,而没有口罩的话,只能冒著健康风险上班,否则手停口停。面对这个显然的市场失效,政府只是一再强调私人市场将会增加供应,并重申无意无意立法管制口罩供应及售价,足见政府不单在平时已经囿于自由经济的教条,在困难关键时刻竟然继续盲信市场的力量。

特首林郑月娥更加建议市民向她汇报任何可以搜购口罩的途径,实属贻笑大方。君不见不少民间组织,财团,甚至政党都能够从海外订购口罩,数量虽然不多,但起码能解一时三刻之困。不少人问:这本来不应是政府的工作吗?除了高呼市场会增加供应,港府还有第二句吗?

对于基层市民而言,口罩不但是防疫物资,也是他们的“揾食工具”。(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似曾相识的增加供应 解决不了的房屋问题

“增加供应”这四个字在香港人眼中应该耳熟能详得来又欲哭无泪,特别是住在㓥房、板间房、笼屋等“分间楼宇单位”的二十万住户;正在轮候公屋的超过二十五万宗申请的申请人及其家庭;资产限额高于公屋但没法负担私楼楼价,变相要挨贵租的夹心阶层。政府对于香港楼价高企不下,一直重复“增加供应”,不论是自名“房屋特首”的梁振英,还是秉持“理财新哲学”、说房屋不单是商品的林郑月娥,始终都解决不了香港人的住屋问题。

公道点讲,自梁振英年代推出的多项印花税加辣,以致林郑月娥的“空置税”、动用《收回土地条例》,甚至早前政府指“研究㓥房租管”,都算是政府介入房屋市场的措施,但力度尚未足够。问题是,就算少了外地热钱流入香港市场、投机炒卖被拖延,政府始终离不开“房屋商品化”这条道路,不断利用绿置居、港人首次置业计划等等,迫香港人上车、迫香港人进入私营楼宇市场。一个典型的空口说白话的例子就是政府将新建楼宇的公私营比例调升至八比二,但政府从来没说清楚这八成公营房屋多少会是出租公屋,多少是让人购买的资助房屋,以及在一段时间后可以转售图利的绿置居。

不论是自名“房屋特首”的梁振英,还是秉持“理财新哲学”、说房屋不单是商品的林郑月娥,始终都解决不了香港人的住屋问题。(资料图片/张浩维摄)

房屋问题归根究底,就是大家如何看待其价值的问题,到底房屋应用以满足市民的居住需要为先,还是当成资产增值的工具。香港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作为一个细小而开放的经济体系,只要没有以公营为主导的房屋政策,单论增加房屋,甚至透过填海等方法人为增加土地供应,根本不可能让所有人有一个具尊严的安身之所,因为建屋、填海的速度永远追不上境外资金流入香港的速度,单靠增加供应,幻想市场会让价格回落至合理水平就是忽略金融楼按市场让资产升值的能力,也是高估劳动力在市场的议价能力,痴人说梦。

在处理“口罩荒”问题上,政府的整个应对和处理房屋问题时同出一辙,依然视口罩为“商品”,或者“不单是商品”,却仍然用做生意赚钱的逻辑去看待。既然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说政府义无反顾地支持防疫开支,那么当局为何不参考台湾等地的做法,让政府收购所有口罩,然后统一向市民发放或发售?难道市民浪费时间去排队、因为没有足够口罩而无法上班,这些种种不是额外的成本,到头来还不是会削弱香港经济?政府的不作为,还一并亏蚀了市民对政府的信心,这宗蚀本生意政府真的付得起?

盲信市场自我调节 与市民越走越远

作为一个新自由主义的桥头堡,特区政府盲信市场机制的例子可谓多不胜数。在劳工和社福这一块更是多年不理会社会大众死活,仅有的权利都是市民和团体争取多年的成果,政府就像永远站在资方身后,助纣为虐其剥削行径的共犯。

在最低工资问题上,政府担心最低工资带来的额外薪酬开支会增加企业负担,拒绝承认现行水平太低,拒绝一年一检。(资料图片/张浩维摄)

在最低工资问题上,政府担心最低工资带来的额外薪酬开支会增加企业负担,拒绝承认现行水平太低,拒绝一年一检;在最高工时问题上,政府以“弹性”为名,推出让合约工时,美其名让不同行业的雇主和雇员协议合适的工时条款,变相卸膊。政府惯常上不肯介入劳工市场,就是觉得市场已经自然而然地将劳动和回报调节得宜,无事大量低收入劳工、家庭的苦况,错误地幻想劳方和资方可以单纯地透过市场的供求关系达致平等的劳动力买卖,结果就是政府不断要承受和市民越走越远的政治后果。

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就是相信市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佳机制,这一课经济学政府自然是将理论倒背如流,但当她看到毗邻的同学在实际操作上都将理论配合实际正货作出调整,自己却仍然将理论重复一遍,这课的导师,也就是广大香港市民,怎可能不给香港政府不合格呢?

相关文章︰

【武汉肺炎】亡羊补牢 七点建议

【武汉肺炎】公务员治港神话是这样幻灭的——抢不到的口罩

【武汉肺炎】进一步善用《卫生紧急法》 防止疫情失控

十年民生政策回顾 新自由主义下的“冻死骨”(上)

十年民生政策回顾 新自由主义下的“冻死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