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嘉仕.跑游老香港|城门水塘百年华丽轨迹 高质路线尽览动植物
城门水塘供水系统,统称城门谷计划。1923 至 1939 之间进行。作为当时香港政府最庞大的基建项目,是第一个在新界兴建的水塘,将食水输往香港岛及九龙半岛使用。工程以大量人力及高新科技,克服各种天然障碍,改善香港人的生活质素,堪称当时的“玫瑰园计划”。
文、图:邝嘉仕@我们走过的香港大地
1930年代的世界,知名水坝及水塘多用作水力发电,香港却用来提供干净食水为主。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香港缺乏天然水资源;第二是港英政府租借新界后,香港急速发展,陆上人口由1901年的28万急增,至1941年的超过100万,用水量自然急升。最后是自1890 年代开始,鼠疫等传染病肆虐,清洁的供水系统成为该段时最著重的施政项目。
香港有两个城门水塘,常提到的城门水塘在1920至30年代兴建,及后扩建期间适逢1935年英皇佐治五世登基25周年,完成后易名银禧水塘。接近30年后,下城门水塘投入服务,才有人称银禧水塘为上城门水塘。古物古迹办事处的历史建筑名单中,以“城门(银禧)水塘”称呼。
城门水塘计划 “若不是上主,一切皆徒然”
城门水塘纪念碑立于主坝入口右面山坡,2009年列为法定古迹。根据碑文,工程由1933至1937年兴建,容量30亿加仑(即约136亿立方米),主坝高度 280 英尺 (即约85米),并记录施工方的主要人员名字。最后一段大写文字“NISI DOMINUS FRUSTRA”是拉丁文,意思是:“若不是上主,一切皆徒然”。
城门谷计划早于1923年展开第一阶段工程,在城门谷兴建临时的土坝,储起城门谷河水,用输水道运到九龙接收水塘,先送出九龙半岛,沿弥敦道经半岛酒店对出,从海底输水管通过维港。接到港岛,在皇后码头前登岸,抽上动植物公园地底新建的储水库,再以重力自流方式,供应予中环至西营盘一带使用。
城门水塘纪念碑记载为城门谷计划第二阶段工程,亦可视作城门水塘的正式兴建时间。当主坝在1935年9月筑到160呎左右,水塘开始投入服务。再到1937年1月完工,城门水塘为是英国本土及属土中最大的水塘。第二阶段的工程浩大,有英国的工程顾问和驻地盘总工程师,及曾兴建新加坡山顶水塘的南洋工人参与,总人数达2,500人。施工期间,工人未完全熟悉使用最新型炸药技术,导致多宗意外伤亡,加上环境及气候等,导致不少工人感染疟疾,可见工程期内的艰辛。最终整项工程比预计时间早15个月完结,省下150万港元。而第三阶段的工程,最主要是兴建第三条,直径21寸的海底输水管,取代原先两条海底输水管,继续将城门水塘的水供应港九。
如果要欣赏这项百年前的“玫瑰园计划”,除了城门水塘纪念碑,水塘内还有3项一级历史建筑,包括:主坝,水掣房,及钟形溢流口,另有1项二级历史建筑,为连接水掣房的铁桥。跑到主坝附近时,便可以一并游览。
水塘计划影响 原居民各散东西
城门水塘是城门郊野公园的一部分,水务设施用水务署管理,郊野公园设施则由渔农自然护理署管理。城门郊野公园早在1977年成立,是香港第一批成立的郊野公园。围绕著水塘的景物,更是近百年社区历史发展的见证。
兴建水塘一直是香港政府的头等大事,除了水塘的储水量,通常和兴建的难度成正比,由选址、赔偿、迁村到建立连接网络,要政府和居民的完全配合,方能完成。战前建水塘,村民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财产,及使用原有土地的权利。故香港政府特事特办,补偿即时及全面。根据香港政府在1928年发表的《搬迁城门村落报告》,城门谷计划第二阶段扩建之前,已有8条客家村落,共855人受影响。政府尝试维持村民自给型耕作生活,有6条村共540人,连同村内庙宇及学校等搬到现时锦田的城门新村。另外103人搬到大埔泮涌,79人搬到粉岭和合石等。
香港政府为重置村民,平整官地、买私人地,以及负责打井,为村民带来水源。每名村民亦有约800港元的津贴,协助他们搬迁到新地方生活。例如曾经是张屋村的位置,现在已经浸没在水塘之中,水位掩盖农村,以及他们赖以为生的耕地。郊游设施则兴建在过往的禾田上,在城门水塘的西北面,我们仍能隐约看到这些痕迹。
菠萝坝真有过菠萝 植林植出仙景
赔偿方面,政府按原居地大小,估价赔偿。受影响的农地约73万平方米,按土地质素分3级赔偿。园林地更大,约478万平方米。最特别的是受影响地段部分种有菠萝树,约17万平方米,大于3个香港大球场总面积略大。政府按每千棵20元的金额赔偿,并容许他们掘树移植别处。得出来的土地,在第二阶段工程时修筑了副坝,位置正是现时专线小巴总站后方,命名为菠萝坝。
1942至1945年,日军占领香港期间,区内树木被大量砍伐,主要用作柴薪。光复后,香港政府再次大量植林,以山松,红胶木及台湾相思等生命力顽强的树种为主,城门水塘的植林区更植有白千层。城门风水林于1975 年被鉴定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亦是香港首批受特别保护的地点。走过马路两旁的白千层隧道,或是水浸白千层风景,形成今天游人的热门景点。
1971年,香港政府透过戴麟趾康乐基金,拨款在城门水塘,兴建休憩及烧烤设施。数年过去,周末郊游烧烤蔚然成风,成为了建立郊野公园的依据。据报,在郊野公园成立初期,一个好天气的周末,一天就有十万人次使用。而为纪念这次试验计划的四方锥形纪念碑,仍安放在城门烧烤区内。
小结
兴建水塘受科技、持份者及天气因素影响,耗费人力与物力甚钜。香港政府百多年来,一直努力兴建水塘及供水网络,以满足市民有清洁用水的基本生活需要。毋须逐水而居,增加生活自由,亦是香港现代化及城市化的开端。
《跑游老香港》 - 城门水塘环湖跑
路线:菠萝坝小巴总站为起点,向东沿城门水塘逆时针跑,经过城门烧烤区内的戴麟趾康乐基金纪念碑,到达城门水塘纪念碑。欣赏一系列历史建筑后,沿城门水塘缓跑径往北走,接卫奕信径7段往西走。到达路口位依水塘主坝指示左转,先经过张屋村的遗址,再欣赏水浸百千层及百千层隧道,接菠萝坝自然教育径的地方走下楼梯,沿教育径一直南下走到差不多尽头,就是菠萝坝。终点前拾级而下,便是城门郊野公园游客中心及菠萝坝茶水亭,可以参观、梳洗及补给一下。
长度:约6公里
难度:2 (1-5,5为最高)
贮物及洗澡地点:蕙荃体育馆 / 杨屋道体育馆(须步行10分钟到由兆和街专线小巴82号总站)
补给:专线小巴82号总站附近便利店 / 菠萝坝茶水亭
前往方法:
小巴:由兆和街专线小巴总站,乘搭82号小巴,在总站“菠萝坝”站下车
点击相片,留意跑过城门水塘的小贴士:
跑游老香港系列:
FB专页:我们走过的香港大地匆匆而过,错过旧日的足迹。港九新界,楼阁或街角,都有不平凡的历史故事。来,一起跑,一起寻找
“01测试”有持续更新跑鞋评测评分:(按图放大)
湿疹人士适宜行山跑步,但要注意以下事项(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