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不赞成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随机实验法”

撰文: 迟精蕊
出版:更新:

《新京报》周日(20日)报道,201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所倡导的实验方法——“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备受争议。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也发表了看法。

林毅夫表示,他并不赞成随机实验的方法,并表达了担忧:“现在不做随机控制实验,文章就很难发表了,这就可能会把我们整个发展经济学界的努力引到歧途上。”

林毅夫表示给出了两方面的解释。

第一,医药的新药可以做随机控制实验,但药品跟援助项目有不同。一个药是不是有效,基本上是人的基因决定的,人的基因99.999%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新药如果在随机控制实验当中被证明是有效的,上市以后基本上应该都有效,只有极端个例无效。但是这些援助项目,比如一个村子里面,如果要让病人来看病,要奖励他他才愿意来。如果要给他一个奖励,可能给红豆的奖励就有效,但是给绿豆或者是花生,这些穷人可能就不愿意来。而到另外一个村子,可能给红豆的奖励也无效了。这是因为每个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都不同,所以,随机实验的方法在一个地方有效,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就无效了。因此,做随机控制实验看起来很科学,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种实验在这个村子的运用确实很科学,但是在这个村的研究并没有办法推广到其他村,更别说推广到全中国或者是全世界。“如果用这种方式做发展政策的话,全世界有几百万个村,就要做几百万个随机实验,更重要的是愿不愿意来看病的实验中的变量不只是一﹑两个,可能是成千上万的,那(随机实验)怎么可能去成功?”

林毅夫进而提出,花很多钱去做几百万、几千万个的随机控制实验,并不见得能够让这些国家发展起来。他以北非的教育水平为例指出,北非的教育水平在这些年发展得不错,但是没有就业,一部分人可能会跑去欧洲,但是绝大部分人还留在当地。这些人会用推特(Twitter),但是没有工作,心里很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点生活问题可能就会变成大的社会问题,成为政治不稳定的因素,而这些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让地方发展起来的问题。“从大的方面看,发展起来的国家,哪一个是做随机控制实验的?”林毅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