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巴曙松:区内城市应探索“金融+”发展模式
撰文: 黄捷
出版:更新: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该怎么走?香港交易所(0388)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出席一个有关大湾区的财经论坛时指出,区内可探“金融+”路线。
巴曙松首先指出湾区经济的重要性,他称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港口海湾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对标”的湾区经济体有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及日本东京湾区。如果研究这三大湾区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可概括为不同形式的“金融+”,如旧金山湾区是金融加高新科技;纽约湾区是金融加高增值服务业;东京湾区则是金融加高端制造业。
区内城市非互相竞争 而是相互需求
因此按上述逻辑推演,巴曙松认为,从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应探索“金融+”的模式。他指出,区内经济总量及生产业结构,十分之多元化,因此既可以有金融加高新科技,如香港加深圳;又可以有金融加制造业,如东莞;又可以有高端服务业。
至于区内城市的竞争,巴曙松应为,香港、深圳及广州等城市地域上很接近的金融经济圈,但从数据来看,不是一个互相竞争的概念,而是一个互相需求及带动的概念,内地金融业从香港得到大量金融资源;而香港金融业发展,是依赖向内地提供独特金融服务后形成它的优势。
他补充,区内形成强烈的双边服务需求,相互带动,不是简单香港做了,就不到内地做,例如当在内地产业扩张很快,到一定时候需要国际扩张,就可以上H股、国际并购,而国际并购要开拓内地市场,就到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