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如何看待香港在全球竞争力报告“升呢”?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昨日(9月27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7-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全球137个经济体中,香港排名第六,比去年上升三位。对此,不同的演绎方式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果以纵向角度观察,可以发现香港多年来始终在十强之内占一席位,似乎成就斐然;倘若作横向比较,又会发现香港近年始终落后于宿敌新加坡,屈居“亚洲老二”,没有甚么值得庆贺。既然香港无法单靠排名来认清形势和总结得失,那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份报告呢?

香港在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方面却反超深圳。(资料图片)

关注这份《报告》的人士和机构普遍对经济体排名的变化相对敏感,但当中很少会主动去了解这些数字究竟在反映甚么。按一般理解,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能够生产出受得起国际竞争考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产品,因此竞争力是以创造价值的能力来衡量。至于《报告》,则把竞争力定义为“一组决定经济体生产力水平的制度、政策和因素”。这意味著《报告》测度的对象其实是有利于提升竞争力的条件,而非竞争力本身。

无可否认,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往往在多个领域拥有较为雄厚的基础,但逻辑上,条件优越的地方不一定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优势与生产力本身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当中隐藏著一个转化的问题。而且,在现实之中,各个经济体在迈向繁荣的道路上可谓各施各法,不同的条件配搭亦可能对生产力的变化构成相似的效果。各项条件的先后轻重,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报告》基本上没有花费太多的精神去处理,竞争力指数的意义大打折扣。

报告认为,香港在人力资源使用、创新能力及商业成熟度仍有空间改善。(世界经济论坛《2017-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截图)

只要掌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香港毋须对于《报告》中某些比较逊色的领域过分忧虑。“市场规模”即为一例。较大的市场,当然有利于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但在这个领域排名与香港相若的先进经济体,不见得在国际市场上无立锥之地。香港反而必须明白的是,没有自己的产品,眼前的市场再大也没有意思。换言之,发展出设计产品的技术能力才是首要之务。而由于这种能力涉及经验与诀窍,只能通过反复实践累积,因此香港急需加大创新力度。

我们是否就此把这份《报告》塞进资源回收箱?现实有时很顽皮,一份显示香港竞争力“升呢”的报告,却“意外地”道出了限制香港竞争力的秘密。

纵使解读《报告》时有很多限制,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发掘出一些有意义的启示,至少它预示香港“创新”之路毫不平坦。事实上,这份报告包含的114个指标中,有相当多都不是传统的统计数字,而是通过在今年二月至七月进行的“高管意见调查”采集的数据,反映著各地商界人士对当地相关领域发展的观感。除了就各项指标评分外,受访者还被邀请选出当地五个最阻碍营商的因素,并进行排序。香港的结果显示,缺乏创新能力被列于首位,其次是政府官僚效率低下。

综合两点来看,不禁让人想起腾讯主席马化腾月初的演说。他认为在每个成功的城市里,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同时,他当众要求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为未能引入人才推动创科承担责任。据称,这不是戏言,而是马化腾的真实想法,甚至早就向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表达过相类的意见。《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马化腾的“问责”观点,看来在香港商界里亦不乏知音人。尖锐批评一起再起,政府切莫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