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成为下个中国? 瑞银料经济规模将赶上 制造业消费前景佳

撰文: 顾慧宇
出版:更新: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走势和前景在过去几年大相径庭。疫情后中国经济持续疲软,而印度经济复苏则较为强劲。中国还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包括人口迅速老龄化,而印度劳动力则相对年轻且数量不断增长,外部环境要友好得多。不少投资者曾问道:印度能否成为下个中国?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此问题不难回答,印度人口已超过中国,其经济规模早会赶上中国当前的水准。

印度将抢占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份额

汪涛在题为《印度能否成为下个中国?》的报告中,探讨中印两国在制造业、消费市场,及大宗商品和能源方面的现况及优势。在制造业方面面对“中国+1”等趋势,报告指出,由于印度制造业规模相对较小,短期内不太可能对中国整体制造业的地位构成严峻挑战。

然而,印度为制造业快速增长提供了一些潜在的有利条件,包括廉价劳动力充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外资的政策以及较为有利的国际形象。更重要的是,印度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目前规模相当于中国2006至2007年左右的水准,这将是未来几年制造业快速增长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印度很有可能缩小与中国的差距,并抢占部分中国的市场份额。

印度总理莫迪于2024年6月7日在总统府与总统德穆尔穆(Draupadi Murmu)会面,之后向媒体发表讲话。莫迪宣布组成新政府。(Reuters)

印度料于2026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消费市场

在消费市场方面,过去十年印度居民消费翻番,瑞银预计,印度将于2026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消费市场。如果印度消费增速接近其GDP增速,则该国国内市场规模达到中国目前水准的速度要比其GDP早很多年。印度的居民储蓄率相对较高(尽管低于中国),居民杠杆率适中,但该行认为消费持续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是创造高品质的就业机会。随著印度经济增长,对现代耐用品和汽车的需求可能会增长得更快。

过去二十年,中国对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场影响巨大。印度已经是石油煤炭进口大国,但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印度不太可能出现类似中国的需求增长。与中国相比,工业在印度经济中的重要性更低,其经济增长不太可能达到中国那样的资本和能源密集型水准。印度自身的资源可用性和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也意味著该国不太可能效仿中国过去进口铁矿石等基本金属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