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0载】港股“染红”不是随口讲  4个变化看透全局

撰文: 黄捷
出版:更新:

近年,港股“染红”、“A股化”成为散户、财演朗朗上口的词汇,大家心领神会,实情又如何?

1997年6月27日,亦即7月1日回归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恒指收报15196点;截至本周二﹙27日﹚收市,恒指升至25839点,期间累涨10643点,幅度大约70%。与美股相比,恒指升势只能以“中规中矩”来形容,但过去20年,港股已出现颇大的变化,无不与“中国因素”有关。

变化一、中资股占市值逾6   

港股点数升幅不高,但总市值早已不可同日而喻。截至1997年底,仍处于3.2万亿元的较低水平,但随着中国移动﹙0941﹚、中国石油﹙0386﹚、中国石化﹙0386﹚及建设银行﹙0939﹚等中资巨企来港上市,再加上股王腾讯﹙0700﹚“茁壮成长”,港股市值亦水涨船高。截至今日收市,港股市值涨至28.8万亿元,为香港2016年2.48万亿元GDP的11.6倍。

港股有此表现,中资企业占去不少功劳。资料显示,1997年6月底,619家上市公司之中,中资企业只有83家,但到了2017年5月底,中资企业﹙H股、红筹股及内地民企﹚的数目已升至1,018间,市值占整体的64%!

腾讯成新一代股王,市值超过2.6万亿元。﹙路透社﹚

变化二、腾讯成新股王

中资股的影响力在恒指成份股中,最为明显。1997年7月,只有粤海投资﹙0270﹚、华创及中信泰富3只红筹股出现于蓝筹之列,但现在中资蓝筹股数目已升至27只,超过50只恒指成分股的一半。

以市值计,1997年10大市值港股,绝大多数由英资或港资垄断,仅中国中信前身、中信泰富以约1,000亿元市值排行第9,成为唯一上榜的中资企业。到了今天,10大市值公司中,9间都是中资企业,包括腾讯、中移动、工商银行﹙1398﹚、建行等。汇控﹙0005﹚成为唯一上榜的英资大行,排行第6,惟股王地位已被市值达到2.7万亿元的腾讯取代。

08年金融海啸后,汇控表现平平,股王之位只能拱手相让。﹙路透社﹚

变化三、屡成新股集资王

另一边厢,香港的新股市场亦极度依赖中资企业。早年上市的港股多为本地公司,以1999年为例,共有31家上市公司来港上市,筹集资金156亿元,大部份是香港本地公司,只有3家H股及3家红筹企业。

回归后,除了2010年上市的友邦﹙1299﹚外,大部份集资王非中资莫属。据安永统计,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及2012年的新股集资王分别是邮储银行﹙1658﹚、华泰证券﹙6886﹚、大连万达商业﹙已私有化﹚、光大银行﹙6818﹚及中国人民保险﹙1339﹚,清一色内地企业。

邮储银行集资净额566.27亿元,成去年新股集资王。﹙路透社﹚

变化四、中资包销商擡头

《彭博》早前已报道,1997年时,欧美投行摩根士丹利、汇丰、美银美林称霸香港新股市场,新股包销商前十均为港资或国际大行。但今天,本港十大新股包销商,有9间是中资,包括建行、海通证券﹙6837﹚、农业银行﹙1288﹚等,仅美银美林可上榜,位列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