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的生死观:藏语中有关丧葬习俗的委婉语
香港艺术节自1973年即为国际艺坛中重要的文化盛事,于每年2、3月期间呈献众多优秀艺术家的演出,致力丰富香港的文化生活。2023年第51届香港艺术节,其中一个即将上演的音乐会,以“天葬”为题,反思生死的意义。以法国古典音乐美学为主轴的《天葬》,影像灵感来自西藏的生死观——当地自然环境大多是悬崖峭壁,并没有“入土为安”的选择,当地人顺应自然,以天葬回归天家。
提到西藏,一般香港人都感到陌生。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连绵起伏的皑皑雪山,辽阔无垠的原野,波澜壮阔的美景﹔其次,可能是与汉文化大为不同的风俗习惯,迎客的白色哈达(纱巾),漫山飘扬的经幡,清婉遒亮的梵呗,体现了藏族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生与死的哲学和态度。因为对藏文化的不了解,“神秘”便成为了其常见的注解。本届香港艺术节节目《天葬》,用音乐展现西藏人的生死观和自然观,对人生的终结用另一种思考去打破“死亡”的禁忌。下文通过“死亡、停灵、葬礼”三个方面,介绍与藏族丧葬习俗有关的禁忌语,读者朋友可借此了解藏语殡葬的忌讳与委婉。
死亡
讲到禁忌语,任何一个文化或语言都无法绕开死亡,藏文化也是如此。藏语中动词“死”字写作ཤི(罗马转写为shi,发音与英语she相近)。与粤语文化一样,藏族不会直言此词,而是用其他的表达委婉替代,比如“不在了”(མེད་སོང་། me song)、“生命消散”(ཚེ་ལས་འདས་སོང་། tse le de song)或“无能为力”(མ་ལྕོགས། ma jok)等词。
藏语在委婉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具有极为丰富且系统化的敬体(相对普通体),这点同日韩语言非常相似。使用“敬语”(ཤ་ས། she sa),能让语言更加礼貌、优雅,同样也能替代一些可能引起人不快的表达。例如,若想要在委婉的基础上表达尊敬之意,藏语直接使用“死”ཤི(shi)的敬语“去世”གྲོངས།(throng),而གྲོངས། 这个词也能与其他的字构成新的词,如“临终”གྲོངས་ཁར།(throng khar)。因为佛教的盛行,高僧大德在藏民心中有著极高的地位,当他们圆寂时便需要用更高等级的敬语,而这些藏语表达又常常与佛教有著一定的联系,例如:“往生净土”ཞིང་ལ་ཕེབས།(zhing la pheb)、“功德圆满”དགོངས་པ་རྫོགས།(gong ba dzok)。这两个藏语词中,pheb是动词“到达”的敬语,gong ba是名词“精神、智慧”的敬语。
停灵
虽然藏族人民对于死亡同样充满敬畏,但藏民对于死亡的看法与汉人大为不同。因深受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藏民族大多相信肉身死亡,而灵魂不灭,对死亡丧葬仪式及禁忌也就大为不同了。藏族民间认为人亡故之后,将有3-4日处于中阴状态,若家友在这个阶段悲伤痛哭,或者提起亡者的名字,将有可能唤起死者对此世的眷恋而复活,无法顺利踏上转生之路。由是之故,直呼死者的名字是一大忌讳,而要用“亡者”འདས་པོ།(de bo)一词来代称。如果不慎提及死者名讳,须立刻诵念《六字真言》。在一些藏传佛教地区,父母去世后,也不可直接念及“母亲”、“父亲”,而要用“至善之人”དྲིན་ཆེན་པོ།”(thring cheng bo)、“挚爱之人”དགའ་ལྡན་པོ།(ga den bo)等委婉表达来替代。此外,遗体需要依照星算师卜算出的“吉祥”ཕྱོགས་གཙང་།(chyok tsang,两个词分别是方向和纯净的意思)的方位停放,且不可置于床上,以隔绝死者对身前诸事的依恋;也不能直接放置在地上,而需要用地砖或木板相隔,其目的是避免停灵之处变为“凶地”。
葬礼
对于普通的藏民来说,天葬是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葬礼。他们认为,将自己的身体施舍给秃鹰来完成最后一次善行,体现了崇高的利他精神,即有助于灵魂的转世,又经济、环保地处理了大体。加之,因天葬台一般位于殊胜之地,藏民相信能助力亡者灵魂抵达彼岸。其他的葬仪还有仅适用于活佛、高僧的塔葬,等级较高的火葬,夭折儿童或意外身亡之人采用的水葬等。按照藏族对于死亡的理解,并没有汉族“入土为安”的观念,这固然有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也因为他们大部分以游牧为生,没有产生汉族对土地的依赖情感。因此,藏族并无“扫墓”一说,对于遗体的恐惧也不像汉族地区的丧俗般明显,但也普遍认为“尸体”རོ།(ro)晦气而须加以避忌。取而代之,一般人用普通敬语词“遗体”ཕུང་པོ།(phong bo),“火化”的藏语为ཕུང་པོ་བསྲེག(phong bo sek),当中动词sek是“点火”的敬语词;喇嘛活佛则要用到更高等级的敬语词“大体”སྐུ་གདུང་།(ku dong),其由敬语词“骨”(ku)和“慈悲”(dong)相合而成,为表达更加深沉的敬意,高僧“火化”的藏语为སྐུ་གདུང་ཞུགས་འབུལ།(ku dong zhuk bul)——使用多个敬语词的叠加。去过西藏旅游的朋友可能发现,传统的藏餐基本是不会以“鱼”入菜的,“鱼”甚至是一种餐桌禁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藏区有水葬这种丧仪。
藏语中有关死亡和丧葬习俗的委婉语,折射出藏民族特有的生死观、语言特点和文化心态。当然,也反映了文化之间的共同之处,例如,不谋而合的是,藏语中“死”ཤི།(shi)字与数字“四”བཞི།(zhi)的发音相近,虽然日常表达时藏族民众不会特意避开不说“四”这个数字,但是登记车牌或选择手机号码时,还是倾向避开“四”的组合,是否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择吉避凶,不分民族,忌讳之微妙莫过于此。
本文作者为王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研究生)及梁慧敏(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香港01》获授权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