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网络宣传比东京奥运更成功?港设计师笑称:因为多了我
从2008年北京奥运,到2012年伦敦奥运,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今年25岁的香港设计师、名人经理人黄朗曦(Pallas Wong)“亲身参与”三届的奥运,只是身分都不相同。
2008年,年仅12岁的Pallas入场亲身观赏北京奥运。四年后,他担任伦敦奥运的义工。2022年,他更一跃成为北京冬奥宣传策划方,负责邀请比利时和俄罗斯地区的网红宣传冬奥。并非运动专业的他,意外能实现他与北京的“双奥之约”。
对于有幸再次参与奥运,他提到“系一种骄傲,亦都有一种使命感”,但对于自己因为疫情关系,未能亲身赴北京参与冬奥, 则表示可惜,更笑称北京奥委会“都争我一只冰墩墩(冬奥吉祥物)嘅!”。
观赏2008北京奥运 Pallas:如《第四晚心情》不镇定
回忆起2008年以观众身分参与北京奥运的心情,Pallas说自己好似郭富城的歌曲《第四晚心情》般,“心跳呼吸也不镇定”。当时还懵懂的他,和父母一起去北京看比赛,走过鸟巢和水立方,印象最深刻是当年香港有主办马术比赛,“梗系全程激动啦!”。
2012年,16岁的Pallas在伦敦念书时,获悉奥运义工因为缺少人手,将报名年龄从18岁下调至16岁。回想起观赏北京奥运的澎湃心情,他不假思索便提出申请,且很快获得取录。回想起义工工作,他印象很深的是奥委会的分工特别精细,中英文和普通话都十分流利的他,却只需要负责翻译广东话之类的工作,也因此有许多悠闲的时间。
趁此机会,Pallas向奥运选手们请教,其心中一直以来的一大疑惑——“点解奥运选手钟意食香口胶?”。不同于坊间传言所说“为了在不喝饮料的情况下欺骗大脑,让大脑以为身体还有水份可以消耗”,奥运选手回答他,这是为了让大脑提升反应力,“最多可以提升10%”,这个答案让他印象深刻。
因伦敦奥运结缘北京冬奥
在伦敦奥运担任义工的经验也让Pallas积累了人脉。在北京冬奥开始前,他接到来自奥委会工作人员的一通电话,问他能否协助冬奥在比利时和俄罗斯区域的网红宣传工作。他告诉01记者,自己联系当地的网红在抖音平台发布影片,内容是结合花式滑冰、雪橇等冬奥运动项目动作的宣传舞蹈,希望借此让更多人了解这届冬奥,亦成功在当地掀起关注。
亲身经历三届奥运,Pallas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对能从普通观众摇身成为宣传承办方感到开心。他提到,2022年北京冬奥的主题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一起向未来”,背后其实也与种族等议题有关。近年来,全球经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MeToo”、“停止亚裔歧视”(Stop Asian Hate)等运动, 而奥运想要传达放下种族及文化差异的理念,希冀一同在疫情的艰难时刻,携手让社会复苏。
Pallas说,今年北京冬奥特别关注网络宣传,这方面预算也比以往更多,除因疫情导致实体的宣传暂停,也因2022冬奥采用了5G网络技术,主办方“希望感染在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市民,向着一个共融的目标,一起向未来”,所以每个地区的网络宣传都不可以漏掉。
他提到,2022年北京冬奥启用许多网络达人担任宣传大使,宣传方案也特别着重邀请网红,令自己能将所长运用在奥运,“系一种骄傲,亦都有一种使命感”。他认为每届奥运都在实现不同的价值,从“人文奥运”到关注科技创新的“科技奥运”,再到关注环保的“绿色奥运”,但核心都是希望用运动联系大家,特别是在疫情艰难的此刻,让地球村能重新连接起来。
优质内容和网民参与 是未来网络主流
长期关注网络趋势的Pallas,除了是一名设计师,也是名人经理人,更创办国际偶像达人社区,曾与TikTok(抖音国际版)澳大利亚官方、多蒙特(Borussia Dortmund)足球队合作,也曾负责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母亲Maye Musk的合作项目。
他说,网络趋势变化莫测,如今“SEO(搜寻引擎最佳化)已不再是最重要,重要的反而是内容本身”,因为现在的网民已知道如何在网上寻找自己想看的优质内容。这对内容创作者的启示是 “要出名很容易,但维持及保持有质素的内容就要花功夫”。
这一理念,也反映在他挑选合作网红时的态度。例如,这次北京冬奥要选择合作的比利时和俄罗斯网红时,团队便经过“长时间审慎的讨论”,要求选择的网红不只要追踪人数多,更要传递很正面的讯息、有善心,才有资格担任奥运宣传工作。
Pallas说,这是因为奥运其中一个宗旨是“Inspired a generation”(启发一个世代),除了希望大众学习运动员的不屈不挠精神外,也希望参与合作的网红们亦因为“他们对地球村做的贡献”受到崇拜,而非因为身上穿戴的名牌或是奢侈豪华的生活。在这个UGC (用户生成内容)的年代, 网络达人及明星就是每个地区的第一道门、模范生,“在萤幕前后都要有知书识礼的行为”。
而他会选择以舞蹈方式做宣传,则是因为当今愈来愈多用户主动参与到互联网文化中。他提到,研究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荷兰学者José van Dijck曾提及,新世代网络的重点是“参与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能透过网络世界一起合作不同的项目。
Pallas预言,今后的世界会是个人形象十分重要的时代,人们乐于将自己包装成一件商品,放在市场的中心,而创作者贡献的内容也将更加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并获得更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