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浩劫差点降临日本? 半世纪前的中日极左运动微妙地枯荣与共
日本纪录片《三岛由纪夫vs东大全共斗》近日在台湾上映,该片以1969年东京大学上演的一场日本极右翼文豪三岛由纪夫和1,000多名左翼学生的辩论,重现1960年代世界性的左翼反战风潮。在中美对抗的大变局背景下,无论是对日本和台湾都饶富反思的深意。
《三岛由纪夫vs东大全共斗》讲述的是1969年5月13日东京大学驹场校区900号讲堂举行的公开辩论会,当时日本青年学生深受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和世界性的左翼反战浪潮影响,东大等各校学生纷纷发起罢课、占领学校和街头抗争等一系列与校方和国家对抗的激进运动。在这个纷乱时局中,成立于1968年的日本新左翼组织“东大全共斗”(东京大学全校共斗会议),邀请当年打出“捍卫天皇、反对共产主义”旗帜的极右翼作家三岛由纪夫辩论,成为轰动一时的“左右对决”。
这部纪录片中,忠实地呈现了三岛由纪夫和1,000多名“东大全共斗”的左翼学生的唇枪舌战交锋,原本预期双方可能会爆发肢体冲突,但最后则在三岛和学生彼此都留下敬意后和平收场。纪录片导演丰岛圭介除了剪辑重现当年辩论的精彩画面,还找来当年与会的左翼学生领袖、三岛创立的极右民兵组织“盾之会”成员、相关学者们访谈,反映当时激进左翼浪潮席卷日本的时代背景,以及三岛由纪夫与时代浪潮格格不入的特立独行。
众所周知,三岛由纪夫在隔年11月25日,发动了举世震惊的右翼政变,他与“盾之会”成员们在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东京市谷驻屯地挟持了东部总监,随后三岛在总监部阳台向800多名自卫官发表演说,希望随他发动兵变,推翻“禁止拥有军队”的《日本国宪法》,“使自卫队成为真的军队”以保卫天皇和日本的传统,但无人响应,于是他愤而切腹自杀。
而1960年代在日本和整个世界影响一整代青年的左翼运动浪潮,也伴随着日本高速经济增长对国民带来的满足,以及新左翼激进分子发动的各种脱轨恐怖行动,如1970年赤军派劫机事件、1972年的浅间山庄绑架事件和1974年的三菱重工爆炸事件等等,使得新左翼的社会形象自高峰跌落谷底,从此在日本走向无可挽回的退潮。
在纪录片中受访、前东大全共斗的成员桥爪大三郎在一篇分析全共斗的文章中指出,无论是中国的文革还是日本新左翼和全共斗,都是“在世界革命的能量为冷战之壁所阻隔的期间,在一国内部追求纯粹革命理想的运动”,然而两者也因为脱离现实、缺乏革命的条件而自消自灭,在“热衷于暴力活动的过程中失去了人们的信赖”。
1969年那场三岛由纪夫和东大全共斗的“左右大战”,看似水火不容的双方之间的一个交集点,恰恰是三岛和全共斗都不排斥透过“暴力”的手段,达到自身的政治目标,这或许也预示了他们难以获得时人认可的失败命运。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1960年代风行世界的左翼运动,的确也令人看到了资本主义以外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当时中国爆发文革,美国有民权运动和反越战示威,法国出现“五月风暴”,在日本则长出了“安保斗争”、“安田讲堂保卫战”、“反冲绳美军斗争”、“三里冢反机场斗争”等高达数十万人参与,自居于站在人民立场反抗帝国主义与反战。
用纪录片中一位学者的总结,全共斗学运的本质是“反美爱国运动”,和三岛由纪夫“反美”的立场,其实存在着微妙的共通点,只不过全共斗寻求的是人民的彻底解放,三岛则寄望于恢复天皇神圣传统和军队的地位,这也使得双方在辩论会上谁也无法说服谁。
日本新左翼激进分子当年的暴力脱轨行径固然有目共睹、令人难以苟同,然而左翼运动退潮后,日本政治长年由亲美的保守右翼势力把持,继而发生一系列否认侵略历史乃至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倒退行径,却也是难堪的事实。许多日本战后遗留至今的关键问题,如日本的战争责任、天皇制、美日安保条约、冲绳美军基地,乃至日本作为一个从属于美国的“不正常国家”问题,其实都曾在1960年代的日本左翼运动中被激烈的批判和挑战,并集中表现为“反美”、“反天皇”和“反战”的呼声,这恐怕是今日日本最为欠缺的反思视野。
台湾观众在看这部纪录片时,除了对日本左右派斗争的历史和政治光谱有更多的了解,也可以试着反思台湾和美国、日本之间,是否也存在不平等的从属关系,而这究竟有利于谁?这或许也是身处中美对抗的大变局中,台湾能够从1960年代的左翼理想主义精神得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