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史前东亚人类迁徙足迹 台马祖亮岛考古助验证“文化波理论”
日前台湾文化部公告,将位在连江县马祖列岛的“亮岛岛尾考古遗址”,指定为第11处“国定考古遗址”。由于马祖亮岛曾出土两具亮岛人人骨,获考古学界关注,且相关研究已证实其在史前时代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迁移、活动具有重大意义与瞩目。
马祖列岛包括南竿、北竿、高登、亮岛、大坵、小坵、东莒、西莒、东引、西引等十岛。亮岛是马祖最东北边的岛屿,由于目前发现的相关考古遗址皆位在该岛东北端、被当地民众称为“岛尾”的地方,因此以“亮岛岛尾考古遗址”为名。
据考古学者研究,亮岛遗址距今约8300年至7000年前,为台湾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考古遗址,考古团队于2011年在因缘际会下发现距今约8300年前的“亮岛人一号”、与距今约7500年的“亮岛人二号”,为目前大陆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人骨年代最古老且储存状况相对良好的遗址。
而关于史前时代大陆东南沿海,与台湾、东南亚等地之间的史前人类迁徙、文化影响的相关研究,据学者臧振华的统整,可以看到过去学者对于南岛语系的研究状况。
知名的奥地利史前研究学者Robert von Heine-Geldern(1885-1968年),以石器种类作为研究出发点,曾提出“文化波理论”(waves of culture)。他以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史前文化常见的石器-石斧、石锛(音奔,槌子)的三种型别,来解释这两个地方的史前人类之传播与迁徙。
第一个为圆角石斧,发现其轨迹是从华北、日本,再到台湾、菲律宾,最后传播到印度尼西亚东部与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第二个为有肩石斧,则是从印度东北部传向东南亚。最后一个则是方角石斧,Heine-Geldern认为这一支文化是从华北,传布到中南半岛和马来亚南部,然后移动到印度尼西亚,再分为两路,一路从印度尼西亚南部传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另一路则从婆罗洲、菲律宾、台湾,最后到达日本。这一理论,影响东南亚史前史研究数十年。
研究菲律宾考古的美国学者H.Otley Beyer(1883-1966年)即受到Heine-Geldern的影响,进而推论南岛语系(族)曾有数次从华南、越南迁徙至菲律宾,其间在菲律宾吕宋岛发展出来的“有肩石锛”和“有段石锛”,又被移民向西带到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
Beyer后来根据语言学、考古学家-麦兆汉神父(Fr Raphael Maglioni,1891-1953年)发表河北海丰镇滨海遗址研究,以及1940年华南的考古发现,比较珠江三角洲、海丰与菲律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锛后,认为这三个地区之间曾有直接的接触。
已故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奠基者之一的学者林惠祥(1901-1958年)进一步研究,认为“有段石锛”是源于中国大陆东南的福建、广东、江西、浙江和江苏一带,然后向北传到华北、东北地区,另一条则向东南传到台湾、菲律宾和波利尼西亚诸岛。他同意Beyer所说,菲律宾发展出来的“有段石锛”应源自香港、海丰等处,再从台湾,或是广东往东沙群岛等处传播。
通过学者们的抽丝剥茧、层层比对,对于史前人类往大洋洲的迁徙,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据此相信马祖“亮岛岛尾考古遗址”能填补南岛语系文化发展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