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r非中国农历 一句英语“新年快乐”引发中韩历史源流之争

撰文: 许陈品
出版:更新:

农历新年期间,华人的亲朋友好间无论是在线上聊天或线下见面聚会,一定都会祝对方“新年快乐”。然而,这句英语译为“Happy Chinese New Year”的祝福语,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先是在韩国男团的台湾成员刘扬扬,于Instagram上说了句“Happy Chinese New Year”,引起韩国粉丝不满;后有几个台湾Facebook粉丝专页也纠正,称农历新年是许多东亚国家的特色,所以祝福时应称“Happy Lunar New Year”才对。到底“农历新年”该怎么翻译才更正确呢?

2月8日,加拿大多伦多一名戴口罩的顾客在超市挑选年货,以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农历牛年春节。(新华社)

Lunar源自月神 应译为月亮历或阴历

中国农历新年前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华春莹分别于2月10日与2月18日举行记者会。会后外交部网站将“中国春节”译为“Spring Festival”或“Chinese New Year”,彷佛顺理成章,没有任何疑义。不过当韩国SM娱乐旗下NCT男团的中国分队“威神V”(WayV)台湾成员YangYang(刘扬扬),在Instagram上说了句“Happy Chinese New Year”,只因在新年前加了“Chinese”这个限定语,却引起韩国粉丝不满;后有几个Facebook粉丝专页也纠正,称农历新年也是韩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老挝等东亚国家的共同特色,鼓吹“不要再说Chinese New Year”,应称“Lunar New Year”才正确。

回顾过往,2015年创Facebook始人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农历新年期间录制影片,祝福全球网民“Happy Lunar New Year!春节快乐”;然而,当中国超模刘雯于2018年2月19日在Instagram上向网友拜年时讲了一样的英语祝福语,却引发一些中国网民的愤怒,指责她“忘了自己的根”。为何一个中国农历新年译法的不同,会惹来这么大争议?用“Lunar”表达农历新年是否准确呢?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张帆指出,德语将中国农历称为“Mondkalender ”或“Bauernkalender”(农民历),其中“Mond”意指月亮,所以“Mondkalender ”应译为月亮历或太阴历,简称阴历。而英语的“Lunar”就指月亮,源自罗马神话的月亮女神Luna,在法语、意大利语中也有月亮或月神的意思。因此,无论是英文的Lunar,或是德语的Mondkaleder,都错误地将中国农历当成阴历(月亮历),而中国的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

中国农历实为阴阳合历

一般所说的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间而定,公转一圈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约365.2422个地球日),等于一个太阳年。为了要调整那每年多出来的0.25日,规定每四年多一个闰日(2月29日),该年称为闰年,即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公元纪年法。与地球绕日的公转不同,阴历以12个月球公转周期作为一年,但这样的历法虽然一年同样是12个月,却只有354日,比阳历短少11天多。

倘若中国的农历没有依照实际太阳年设定闰月,那么每过3年将与太阳年相差1个月,再过去若干年,将与阳历差距愈来愈大,恐会出现六月寒冬飞雪、十二月仲夏酷热的季节颠倒现象。于是,中国农历参考了太阳的位置,在每19年中设定了7个闰月,虽然造成部分年份出现13个月,可是这样平均下来每年平均长度就会与太阳年相近。这样的安排,使中国农历既考虑了月相的朔望变化,也将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寒暑变化反映于其中,使用上更方便地进行农事。

其次,中国农历中还存在立春、清明、夏至、冬至等“二十四节气”,而节气正是根据太阳在公转轨道(黄道)上执行的位置,以及太阳光对地球照射方式(直、斜射)、照射时间长短不同而制定。相较之下,阴历只反映了月相的朔、望,但农历中参考太阳产生的节气却能反映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再者,中国农历把日月合朔的时刻所在日期定为初一(月首),即真正的朔日,当晚绝对没有月亮;但完全采阴历的伊斯兰历法,把月首按照教规(新月始生为朔),日期在日月合朔之后,相当于农历的初二或初三,当天晚上可见到“新月”。由此可知,中国农历并非单纯的阴历,乃是“阴阳合历”的产物,“称Lunar更合理和中性化”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韩国“去中国化”:强调文化主体性

既然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亦在东亚文化圈中广为流传、使用至今,但台湾男星刘扬扬在Instagram上说“Happy Chinese New Year”反遭猛烈抨击:“在韩国活动的话至少看点韩国的眼色吧”、“想在韩国活动的话应该写Happy Lunar New Year,你的所属公司不是在韩国吗?”、“观感上不是很好,希望扬扬可以从这次错误学习,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诸如此类的批评,反映的是当代韩国在塑造文化主体性的“去中国化”思潮。

确实,农历与春节乃是基于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汉民族的农耕生产方式所逐渐发展出来的风俗习惯,书写春联、燃放爆竹(鞭炮)、年兽传说、祝福红包(压岁钱)、吃团圆饭、食用饺子等,均为构成中国春节的文化符号,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在地性。日本学者西嶋定生(1919—1998年)指出,册封(朝贡)体系、汉字(书面语)、汉传佛教、律令制等要素组成东亚(汉字)文化圈,加上历法(农历)、毛笔书写、饮茶文化、筷子餐饮、建筑风格、儒家哲学、民俗习惯、礼仪、政治思想、工艺技术,以及命名地名的习惯。像是朝鲜王朝时学习中国唐代的“道—州”制,划分了朝鲜八道,并沿用至今。

不过就在二战结束,韩鲜半岛摆脱日本殖民不久,民众对日本强迫使用汉字的政策相当反感,更加上美苏冷战体系形成、韩战爆发,作为亲美、反共阵营一员的韩国,对(共产)中国的排斥达到顶点,使得李承晚政府(1948—1960年在任)顺势推行“去汉字化运动”,而后总统朴正熙(1962—1979年在任)下达“全用韩字”的6条规定,并自1971年起废除中小学的汉字教育,以此创建民族文化主体性。2005年,韩国将首都名称从“汉城”(汉江阳面之城,故此前称为汉阳)改为首尔,弃用“山南水北为阳”这种传统中国的地理命名法,就是一个显著的案例。

15世纪,朝鲜世宗大王下令整顿天文历法,并制定出了《七政算内编》和《七政算外编》,使朝鲜半岛终于拥有自己的历法与天体运行的计算。图为朝鲜世宗大王李裪雕像。(Flickr)

话说回来,部分韩国网民反感艺人明星说出“Happy Chinese New Year”的话语,考察朝鲜王朝的历史可以发现,15世纪时朝鲜世宗大王(1418─1450年在位)下令整顿天文历法,并制定出了《七政算内编》和《七政算外编》,其历法绝大部分与中国同步,但大小月与中国有所差异,闰月的月份也与中国农历不同,且不但较元代《授时历》更准确,与现代测算也只差了1秒,多年以来依赖中国天文历法的朝鲜,也终于拥有自己的历法与天体运行的计算。

其基础虽然来自中国,但又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早已不需要排斥、回避自身文化源于中国的史实。况且中国从来没有想要独占农历或中华文化,甚至鼓励其向外传播,进而在全球范围内被接纳与认同,成为与世界各国共存、共享的“公共财”。也许,这样才是身为地球村成员该有的开放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