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蒙汉交融的山西元墓 罕为人知的元代墓葬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201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朔州市文物旅游局,对于沙塄河乡官地村曾遭盗墓者光顾的元代墓进行抢救发掘。发掘后的研究报吿于近日刊出,使得外界终于能够欣赏该墓室里的精美壁画。而山西地区出土的元代墓葬,以墓室壁画结合仿木结构装饰最具特别,其墓葬艺术风格拥有着蒙汉文化交融的特色。

山西目前发掘的元代墓具有鲜明的蒙汉交融特色,图为沙塄河乡官地村发现的元代墓。(微信@中国文博)

元代的丧葬特色

据史料载,元代皇室与宗室贵族皆行“秘葬”,让元墓的发现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使至今出土的元墓数量,与其他朝代相比寥寥无几。但从现有发掘的墓葬显示,无论是蒙古人、汉人,主要的下葬方式为土葬与火葬,蒙古人土葬,主要是有无论死在何处,都要把遗体带回故地埋葬的观念。

而蒙古人火葬,则与佛教有关。据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城市人家不祠祖祢,但有丧孝,请僧诵经,喧鼓钹彻宵……孝子家眷止就寺中少坐,一从丧夫烧毁,寺中亲戚饮酒食肉,尽礼而去。烧毕,或收骨而葬于累累之侧者不一。孝子归家一哭而止,家中亦不立神主。若望东烧,则以浆水、酒饭望东洒之;望西烧,亦如上法。初一,月半,洒酒饭于黄昏之后”,文中所说的“城市人家”,指的就是蒙古贵族。

元代墓室壁画呈现死者宗教生死观

元代的墓葬不似中国其他朝代,有严格的形制规范,从墓室建筑材料与结构上,可粗分为砖室墓与石室墓两种。元代墓室壁画主要分布于墓室墙壁、甬道与墓顶等处,构图上讲究对称。壁画题材主要围绕着墓主生前的食衣住行,从描绘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展现墓主对死后世界的宗教观。

沙塄河乡官地村古墓壁画。(山西日报)

墓顶壁画,多绘祥云瑞鹤、星宿图、仙人图及花卉等,与平面壁画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自下而上完成了墓主人由生到死的两个世界的过渡,充满着升天极乐的精神概念。像是山西大同冯道真墓,其墓顶的南面、东北面、西北面分别绘有三只鹤,呈现死者对于“驾鹤云游”的向往。另一种墓顶会以装饰带的形式从上而下绘制装饰,比如山西新绛县寨里村元墓,其墓顶绘制仿木结构藻井,往下则绘以缠枝花草做装饰,壁画上的框条则绘有鹤飞云天、花草图案等。

蒙汉文化在墓葬交融

而在山西省与内蒙古地区所发现的元墓,其特色是内部装饰多仿木砖雕壁画,这主要承袭宋金以来的墓室风格,整个墓道、墓门、墓顶与墓室都充满着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彩绘。

山西官地村这座曾被盗的元代墓,即呈现上述特色。外型为凸字型砖室墓,墓室内皆使用雕刻、绘画出梁、枋、斗栱、椽、檐等仿木结构形制,墙上皆有装饰色彩缤纷、画工精细的彩画。靠近棺床旁的墙上则以墨彩为框,内绘有写意山水画,代表着墓主有隐逸之风,这样的装饰风格与山西大同市出土的元代墓葬风格相近。其中最为精美的壁画为东壁上的4个侍女,人物型态各异、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其衣饰也呈现元代当地妇女的时尚与潮流。

山西目前发掘的元代墓,其墓室壁画多有着仿木结构的彩绘图案。图为沙塄河乡官地村发现的元代墓中的“把头绞项造”。(微信@中国文博)

墓室廊道转角柱头上均有斗栱,为“把头绞项造”(为一种特殊的柱梁结合方式,也可视为特殊的斗拱,唐宋前较常见,元以后少有),这种在墓室里设置简式斗栱的方式,与山西地区的金代墓葬类似。山西元墓中的主流随葬品仍是瓷器、陶器、铜器,另有木器、铁器等,只在个别墓葬中出现了元代典型器 物高足杯和鼓腹莲花盖罐,大同地区的随葬品组合更具地域性特征。

目前在山西地区所发现的元代墓葬,其墓室壁画多呈现出蒙汉文化交融的特色,如壁画主题为儒家忠孝节义,或游牧骑猎、日月星辰等,即侧面反映出元代山西地区社会的主流文化特色。但因为墓室、陪葬品的整体风格并非单一的蒙古,或是汉人文化风格,也让学者仍无法准确判断该地区的元代墓主其族别,不过山西官地村这座元墓有墓志出土,相信能为山西地区的元墓考古带来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