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不识名妓真面目 中国传统肖像画消失的女性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说到明代才女,多会连想到“秦淮八艳”,这八位奇女子为生活于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畔,八个色艺才气俱佳的明妓合称。但在传统绘画里难以看到她们的倩影,是由于讲求写意的传统绘画,使今日大众无缘得见其容貌?为何才女们在图画里如此没有存在感?

“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是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八位色艺才气俱佳名妓的合称,有: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魂断秦淮》为2002年中国大陆制作的古装剧,讲述“秦淮八艳”之一的才女柳如是的一生。(百度百科)

中国传统肖像特色

中国传统的人物画起于何时,史书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肖像画有其实用目的,如劝诫表扬帝王功臣,或是民间的祭祀祖宗像等。历代肖像画可粗略分为七种:历史人物肖像画、帝王肖像画、官僚缙绅肖像画、文人名士肖像画、庶民肖像画、女性肖像画与画家自画像。

西汉时已有不少关于肖像画的文献纪录,东晋画家顾恺之(约345-407年)所著的《论画人物画》里,便提到人物肖像的表现重点在“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求人物形貌需生动逼真,其理论成为后世人物画家所依循的创作观念。

备受礼教约束的女性肖像画

肖像画到了宋代有较大的突破,从宫廷帝后肖像画就能看出其变化,从东晋以来的写意风格,转为写实画风。尽管中国人很早就为祖先绘制画像,但直到南宋时才逐渐有为死后的女性先祖制作画像的例子,不过当时遭到朱熹(1130-1200年)批评,他认为女性生前就不可随意见外人,何况死后。由此可见,女性肖像画的发展受阻,很大的原因即来自礼教的限制。

图为曾鲸的自画像,有鲜明的写实风格。不少学者认为曾鲸应有受到西方绘画技法影响。(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而元代肖像画多受到画家赵孟𫖯(1254-1322年)的绘画风格影响,其绘画方式多采白描(纯线条勾勒,不加颜色),从笔触线条画出写实又有立体感的面貌,让人物画多了几分灵动感。明代出现一位相当杰出的肖像画家-曾鲸(1564-1647年),他以淡墨勾勒出人物五官,再用粉彩渲染的技法闻名;五官不仅有立体感,还栩栩如生。以其字波臣创立“波臣画派”,其肖像画风格从晚明影响至清代,受到文人大力追捧。

到了晚明社会已普遍会为刚死去的女性先人绘制肖像画,且皆由画师亲见死者大体所绘制而成,其画像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尽管不符合礼制观念,却已为多数文人接受。

由于儒家礼制规定“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的活动范围多被限制在后院内宅。因此,撇开皇后肖像与女性祖先遗像,单纯为女性绘制的图画相当稀少,民间多有“男有肖像,女无肖像”的根深蒂固观念。即便有,这些妇女肖像画也鲜少以前述所提到的“曾鲸式”写实技法绘制。就算是身为“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1618-1664年),其传世肖像画之面容也多半失真。

无法得知其容貌的名妓-柳如是

图为清代女画家顾韶所绘的女性肖像,被后人误传为柳如是画像。(截自《柳如是事迹及其小像》)

柳如是因才华与容貌,被列为“秦淮八艳”之首,其感情故事也为后人津津乐道。崇祯五年(1632)她先嫁大学士周道登为妾,下堂后辗转于青楼之间,曾与诗人陈子龙(1608-1647年)相恋,留下许多诗作;后女扮男装认识东林党领袖钱谦益(1582-1664年),成为钱之侧室。清兵南下后,柳如是本“欲沉池水中”,却被钱阻止;后钱谦益降清入京为官,在柳如是的影响下又辞官回乡从事秘密反清行动。康熙三年(1664)钱谦益病故,柳如是不堪钱氏族人纷扰,最后选择自缢身亡。

从柳如是的一生,可以看到她有三种形象,一是清楼名妓、二为才女诗人、三是仁人志士,其传世肖像画也多围绕这三个身份绘制。由于有“秦淮八艳”之首的盛名,柳如是的画像数量为明清才女中最多。她的画像有两种不同造型,一是身着朱子深衣的男装打扮,另一个则是标示她青楼名妓身份的女装样貌。

但无论是出自于钱谦益的学生顾苓(1609-1682年)之笔的《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还是师承自波臣画派的清代画家禹之鼎(1647-1709年)所绘制的《河东君小像》,柳如是的容貌都非常地不写实,若非画作名称提到河东君,观画者根本无从得知画中主角的身份。

学者冯幼衡研究,虽然明代中叶商品经济发达,使得儒家礼教的束缚逐渐松解,除了做为追思的遗像外,还开始出现许多以名妓、名媛为主角的肖像画,这些画作多半是为了满足男性而存在的。因此,这些出自男画家之笔的女性人物画,自然以当时男性主流审美为重,更不可能会有多高的写实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