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40年】从罗湖商业城到网红文青店 看港人北上消费转变

撰文: 彭琤琳
出版:更新: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深圳速度”举世闻名。深圳毗邻香港,两地民众互动频繁。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粤港互相实行“封关”措施,旅游文化交流陷入停滞状态。在此之前,不少香港市民一直都有北上消费习惯。
回顾多年来港人在深圳消费旅游的转变,也许能一窥深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发展成为中国最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之一,同时又能打造文创氛围。

罗湖口岸是联结香港和内地的“第一口岸”。图为罗湖桥。(新华社)

九十年代初期,香港经济蓬勃,内地物价相当低廉,吸引了大批香港市民“贪平”北上消费旅游,一河之隔的深圳自然是港人最常去的地方。上一代北上除了饮饮食食、唱歌娱乐、美发美容,还喜爱按摩顺便寻花问柳。农历新年前夕,不少港人也喜欢到珠三角一带办年货。

陆媒《南方都市报》在2007年的一篇报道中,曾这样描述港人北上消费情景:

对很多港人来说,现在的周末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过罗湖口岸到深圳喝早茶,然后去粤曲社唱戏,接著喝下午茶,晚上去夜场唱歌,宵夜,然后找家桑拿按摩室按摩,按两个钟只需60元,还可以免费睡一觉,第二天再去购物,最后心满意足、大包小包地回家。
罗湖商业城毗邻深圳站及深圳地铁罗湖站,商业城楼下的是罗湖汽车站,曾经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资料图片)

罗湖商业城的辉煌与没落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大量港资涌向深圳。1994年竣工的罗湖商业城连接罗湖长途客运站、火车站、罗湖口岸,但最初却因顾客寥寥要打出“2年免租”的优惠。

1997年香港回归成为转机,两地通关便利化掀动了港人过关消费的热潮。当时深圳地铁尚未开通,北上港人难以分流到市内其他商业区。如此一来,罗湖商业城经历了它的“黄金时期”,在这幢7层高的大楼内,购物、美容美发、饮食、桑拿按摩应有尽有。但几乎所有食舖都是同一种风格:茶餐厅。“这里是香港人的天下,港人占到了顾客中的八成以上。”

从江西老家到深圳经商的卢女士,曾瞄准香港人喝茶的习惯,在罗湖商业城做茶叶生意。她在2007年接受陆媒采访时提到,“开始的时候,香港人都不问打折,基本挑好就付钱。”1998年至2000年间,她的店每月纯利润可达十几万元人民币。

不过,罗湖商业城后来逐渐成为假冒商品的聚集地,与销售假货的北京秀水街市场、上海襄阳市场“齐名天下”。去商业城买“A货”和假货一时之间成了深港许多消费者的共识。2001年前后,罗湖商业城被指责是冒牌货销售中心,到2004年后出现衰退迹象,人流量大幅减少,后来亦成为当地政府重点整肃的对象。

▼图辑|深圳罗湖东门商业区的今昔对比(点图放大)▼

+3

【话你知.港人北上消费数据】

2000年:港人到深圳人均消费420元

香港政府统计处自2001年4月首次刊登有关“本港居民到内地作私人旅行的消费开支”的专题文章,其后每年于本月刊提供有关的最新分析,直至2015年11月。相关专题文章记录了2000年至2014年的情况。统计处指,因为数据不足,近年来已不再更新。

根据上述刊物,2000年本港居民到广东省作非旅行团形式的私人旅行消费开支总额当中,深圳占36%(66亿元),而广东省其他地方(深圳除外)则占总额的64%(118亿元)。港人到深圳作非旅行团形式的私人旅行(大部分为短期的旅程),每人次的平均消费开支约为420元;到广东省其他地方则约为850元。

具体消费开支方面,政府统计资料估计,2000年港人用于住宿及膳食占58%(106亿元),娱乐、交通及其他服务占31%(57亿元),购物则占11%(21亿元)。

在购物方面,港人到内地普遍购买的商品,包括茶叶、香烟、中药材、衣履、手袋、窗帘及床上用品,以及影碟机。在服务方面的主要开支,包括交通费、哥尔夫球场费用、卡拉OK开支、游乐场的入场费、牙医服务费用、健康中心和桑拿中心的费用。

2014年:港男北上人数比港女多逾15%

及至2014年,统计处统一计算,本港居民到广东省(包括深圳)作私人旅行的消费总开支为 287 亿元。而在2010年至2014年,港人到深圳作私人旅行的每人次平均消费开支分别约为370元、400元、420元、450元、430元。

从数字上看,人均消费开支与2000年相差无几。但值得留意是,2000年港币币值仍高于人民币,100元港币可兑换约106元人民币;2006年末到2007年初,港币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跌破1比1水平;2014年,100元港币仅可兑换约80元人民币。港人大举北上消费的热潮渐退,内地往香港消费的人数却不断增加。

民众在深圳福田口岸排队准备过关前往香港落马洲支线口岸。(中新社)

而在购物方面,2014年港人以非旅行团形式到广东省作私人旅游时普遍购买的商品包括食品、手信、衣履、家庭用品及药材。在服务方面的主要开支包括交通费、医疗费用、按摩费用及在卡拉OK的开支。

同比龄分析,2014年50至59岁年龄组别的人士占本港居民到内地作私人旅行总人次的比例为 26%,为各年龄组别中最高。此外,当年到深圳作私人旅行的男性比例为58%,相较女性42%的比例高逾一成五。

民众从香港落马洲支线管制站前往深圳福田口岸。(中新社)

年轻一代蒲深圳:去网红Café打卡

将目光放到当下,年轻一代已不再去罗湖商业城,到深圳玩乐的活动范围也不受限于罗湖区,而是遍布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等区域。

在网上搜寻“深圳好去处”或“深圳打卡”,可以看到推荐场所和热门地基本都是一些网红餐厅和酒吧Café,或者是艺术文青风打卡地,偶尔也会出现风景优美的公园和海滩,非常多元化。除了吃喝玩乐,也有不少人选择去看展览、观赏话剧、逛书店、游文创园、摄影赏花,享受悠闲。

▼相关图辑|深圳荷兰花卉小镇暗藏中国式园林Cafe▼

+5

港人北上消费模式和地点的转变,有90后和00后自身喜好特点的因素,也得益于跨境交通不断完善,同时还反映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在跨境交通方面,港深之间第二个有铁路连接的福田口岸,以及靠近南山区的深圳湾口岸均于2007年开通,起到分流作用。2018年,深港高铁开通后,深圳福田中心区的福田站与香港西九龙站相连,成为港人北上更便捷的方式。

而纵观深圳发展历史,除了经济模式不断优化,其中心区也不断转移。每一次城市新中心区的规划,也会带动该片区产业、资金等资源往新中心区走。

▼图辑|深圳各区购物中心及商场(点图放大)▼

+3

罗湖是深圳第一个中心城区,也是深圳商业的发源地。而在1996年至2010年间,深圳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指出福田是深圳的市中心。2010年至2020年间,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将后海、前海、宝安中心规划为新城市中心。不难看出,深圳的发展重心是一路西移。

相关数据亦显示,2004年的深圳,仅有城市广场、金光华广场、万象城三座真正意义上的购物中心。今年7月公布的《深圳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则显示,近年来深圳5千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已超过120个,从罗湖、福田中心“一路向西”到南山、宝安商圈。

▼图辑|深圳的文创园及创意社区(点图放大)▼

+4

值得一提是,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迅猛,也源于深圳政府高度支持。2008年,深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是中国首个入选城市。深圳市认为,设计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每年拿出5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支持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深圳市经认定公布市级以上(含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共有61个。2018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77亿元人民币,占深圳市当年GDP的比重超过10%。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这座城市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