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中日特有文化现象的背后:语言精炼?民族性格内敛?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弹幕”是起源于日本的一种串流影片实时评论功能,网民的评论会像“跑马灯”一般即时在画面上掠过,令观众在“睇片”同时饱览他人的观赏心得,带来共鸣和启迪,甚至为原本枯燥的影片增添趣味。
影片弹幕发明至今10年有余,成功得到了中日两国网民追捧。在中国,弹幕网站bilibili(B站)成为年轻人最爱的影音平台之一,月均活跃用户破亿;甚至有电影片商尝试在大银幕采用弹幕功能。然而,在欧美、东南亚乃至韩国,弹幕却一直乏人问津。有人说,这是因为中日两国拥有与众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民族性格。

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弹幕网站bilibili(B站)月均活跃用户达到1.3亿。(资料图片)

弹幕“刷屏” 创造新文化符号

“大郎,该吃药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俺也一样!”……这些话来自上世纪改编中国古典名著的影视作品,曾经只是普通的对白,如今却成了内地网民朗朗上口的段子。究其原因,正是弹幕文化的洗礼,当一句对白被弹幕“刷屏”(重复内容占满屏幕),形成“精神污染”后,也就变得滑稽好笑,抑或沾染了别的意味,创造出新的文化符号,形同不断丰富文意的改编作、再创作,也令原作的影响更加深远。

B站也注意到这样的流行趋势,开始提供这些剧集完整版的播放。短短1个月时间,1987年版的《红楼梦》和1994年版的《三国演义》等剧集成功翻红,总播放量近6000万人次,弹幕数量636万条,至今仍稳居B站电视剧排行前10名。

《三国演义》中,弹幕将刘备在家种菜浇水打造成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的画面。(网上图片)

在B站播放的《红楼梦》中,当贾宝玉和林黛玉初见,弹幕集体变成粉红色,王夫人称贾宝玉是混世魔王时,有弹幕说,“王夫人:我给你个高能预警。”《西游记》里,母亲咬唐僧左小趾做标记,则出现弹幕:“唯一吃过唐僧肉的人”。《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家种菜浇水,弹幕更是出现“经验+3”、“金币+1”等“开心农场”游戏的提示。

提供虚拟互动空间 构建身份认同

这种众人分享一个“梗”的乐趣,为观众找到了“不再孤身作战”的认同感。

有日本学者曾指出,互联网时代,人们倾向于在拟态环境中构建身份认同,弹幕为观众提供共同存在的虚拟场所,观众在场所中发言、互动,并通过他人的发言确认自己是否与这一集体相容,满足自己构建身份认同的需求。而网络充斥生活的时间愈长,人们对这种拟态环境内身份认同的需求就愈强烈。弹幕正是网络时代顺应人们心理需求的产物,这种众人分享一个“梗”的乐趣,为观众找到了“不再孤身作战”的认同感。

内地一些片商尝试在放映时提供弹幕功能。(网上图片)

弹幕也从网上走到网下。2014年,电影《小时代3》在北京几间戏院尝试了弹幕版放映,观众可以用手机发送评论给戏院,经处理后会以弹幕形式在荧屏上实时滚动。《纽约时报》当时撰文称,不知这会是“电影观众最可怕的噩梦还是未来最酷的浪潮”。

为了在YouTube上也能享受弹幕的快乐,中日网民开发出多个浏览器扩充功能。(YouTube网站截图)

弹幕“出海难”的背后:语言文化的差异

然而,除了中国和日本,世界其他国家却都没有成熟的弹幕文化。欧美目前比较接近弹幕形式的,只有在影片一旁提供实时滚动评论的功能,例如游戏实时串流平台Twitch,或是YouTube、Facebook直播影片下的评论。在英语圈外,韩国、泰国、越南等国,也都没有成熟的弹幕文化出现。为了在YouTube上也能享受弹幕的快乐,中日网民开发出各种浏览器扩充功能。

为何弹幕只在中日两国深得人心?有人分析,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文和日文相较于其他一些语言,更加言简意赅,可以用极少的语汇表达丰富的含义。根据内地语言学者冯志伟的计算,一个汉字的熵(平均资讯量)为9.65位元,法语每个字母的熵为3.98位元,意大利语每个字母的熵为4.00位元,英语每个字母的熵为4.03位元,德语一个字母的熵为4.12位元,俄语一个字母的熵为4.35位元。

弹幕之所以在欧美地区无法流行,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扫读效率低。换言之,英文弹幕反而容易让人们看得头晕眼花。

虽然汉字通常占用2个字节,是多数语言文字的两倍,但在同样的符号长度下,汉字所负载的信息量仍然明显高于其他文字。人眼在动态视力起作用时能捕捉到的面积是有限的,通常要跟踪对焦才能读取资讯,这时候同样面积内汉字的优势就很大,同时人脑在进行短时记忆时容量很有限,若不能在弹幕一跃而过的瞬间处理资讯,就会产生“跟不上”的感觉,反而会错过影片本身的不少镜头。

恰巧,中日两国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因而弹幕中的资讯更易被观众抓取。中国科技网站“36氪”旗下英文传媒“KrASIA”的一篇文章就曾指出,弹幕之所以在欧美地区无法流行,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扫读效率低。换言之,英文弹幕反而容易让人们看得头晕眼花。

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作品施以点评,是中日的一种传统艺术技能,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中国古代边看书边发表评论,叫做批注。批注批得一般,是种自娱自乐,批得好了,就能刊印出来,与天下同好共赏。批到登峰造极,到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水平,还能当考试教材,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

内地公众号作者杜少便撰文指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畅销不衰,书中每不到3句必有他的一则“弹幕”,例如开篇讲宋太祖降生,书中道:“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金圣叹则在旁写下“妖魔出世,黑气一道”。若遇看得畅快之处,他就一通夸奖“写得好”、“写得出色”、“绝妙”。但书中情节引致不悦,他也毫不留情。

《源氏物语》的考据和点评本层出不穷。(合成图片/网络)

而《红楼梦》的评本更是为数众多,仅道光年间出版的就不下数十本。《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书,也有大批文人提笔点评,若非技术条件所限,盛况未必弱于今日。

同样,古代日本文人亦精擅注释与点评,紫式部的《源氏物语》问世后,考据和点评本层出不穷,《源氏译》、《奥入》、《永水抄》、《紫明抄》、《河海抄》、《源氏秘诀》、《湖月抄》,每一本都曾名噪一时。

+3

到了现代,电视节目一度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需求,两岸三地和日本的综艺节目,时常会利用后期制作添加巨大的文字,来评论节目嘉宾的做法。这一现象在欧美以及采用拼音文字的韩国都甚少出现。

海外YouTuber透过观看其他热门影片的反应,吸引网民驻足。(YouTube影片截图)

中日民众偏好“安全感” 欧美更外放

除了语言以外,中日两国内敛的民族性格也是弹幕流行的一大原因。中日民众更乐于藏在屏幕背后发表意见,认为这样可以带来更高的社交舒适度与更强的安全感。欧美国家的民众更加偏好社交时的临场感,近年来,一些海外YouTuber创造了一种新的影片形式,即拍摄自己观看其他热门影片的反应,吸引网民驻足。

这类影片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核心,与弹幕极为相似,观众同样能够获得在虚拟现场共同观影的快感,也同样可以建立虚拟世界中的身份认同。只不过,这种影片的“同时参与人数”较少,无法透过集思广益,榨取原作品的最大观赏价值,但较弹幕优秀的地方是,YouTuber可以表现丰富的表情与肢体语言,独具欧美特色。

公众号作者杜少认为,在虚拟空间寻求共情,是资讯时代里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至于形诸于文字还是肢体,大概就是内敛与外放的不同民族,在历史与血脉中形成的自然选择。

(微信公众号、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