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建设台湾首条铁路 “台湾铁道之父”究竟谁属(上)

撰文: 许陈品
出版:更新:

近年台湾受“转型正义”风潮与重新修订课纲影响,对于过去的部分历史采取颠覆性的解释。经过多年修复、于7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里,展板上赫然写着“台湾铁道之父长谷川谨介”的叙述,令人不禁怀疑,推动台湾走向现代化的,究竟是清代洋务运动健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还是日本总督府铁道部长、工程师长谷川谨介?

近日开幕的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由于展板上将日本总督府铁道部长、工程师长谷川谨介称为“台湾铁道之父”,引发舆论挞伐。左为长谷川谨介,右为园区对刘铭传建设台湾铁路之介绍。(Facebook@Jason Lan)

加强海防 晚清重臣轮番上书修铁路

台湾本岛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起,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之前,台湾作为中国版图长达211年,台湾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入现代化,与中国大陆相同,皆于英法联军之役后开展的洋务运动(自强运动),同样也包括了铁路建设,只是当时清廷兴建铁路主要动机在防御外患。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将发展重点放在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交通运输方面。所以首先筹建了轮船招商局(1872年)。但清同治十三年(1874)发生“牡丹社事件”,日本侵略台湾造成东南海防岌岌可危,洋务派认识到兴建铁路的重要性。同年12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1823—1901年)上《覆奏海防条议疏》,奏折称:

查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灵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
李鸿章,《覆奏海防条议疏》

然而,尽管有向来支持洋务运动的恭亲王奕昕(1831—1898年)力挺,但奕昕深知修铁路将会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难以实行,故对李鸿章说此事“无人敢主持”,并搬出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碰了软钉子李鸿章,从此不再直接碰触这个问题,反不断策动他人提案修铁路,例如光绪二年(1876)出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1828—1882年)上奏,历数不兴铁路矿务之害十条、兴铁路矿务之利十条,指出修建台湾铁路是出于军事防务的需要。唯有兴建铁路兴办矿务才可使信息相通、兵饷充足,又可集中练兵,加强反侵略的军事防务,无铁路就难以防敌、无以安内。然而,就在丁日昌着手勘测路线、筹集经费、聘请工程师时,清廷感到财政困难而作罢,使对台湾铁路的规划兴建到了刘铭传治理台湾时期才得以实现。

修铁路以自强

其实早在清光绪六年(1880),刘铭传(1836—1896年)就已在李鸿章的授意下,上了《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提出修建铁路的主张,并认为这是自强的关节点: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中国幅员辽阔,……惟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若铁路造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节饷裁兵,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驻防之兵,即可为游击之旅。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
刘铭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李乘势上了《妥议铁路事宜折》,强调铁路在列强各国兴起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修建铁路的“九利”,着墨在经济功能和军事功能上。有鉴于长期以来举国上下均难以填补修铁路的资金缺口,李鸿章甚至主张向洋人借贷,但必须在契约中注明一切招工、采购原料和建成后的营运,都必须“由我自主,借债之人毋得过问”,并规定洋人不得参股,由日后铁路所收之利归还贷款。不过,此次刘、李二人的“超前部署”依旧敌不过守旧派的压力,无疾而终。直到1884年中法战争马江海战、福建水师遭到重创,朝廷重议海防时,兴建铁路才又迎来复议的契机。

台湾的铁路建设源于刘铭传

光绪十一年(1885)五月和六月,刘铭传又连续两次上书朝廷,进一步分析台湾的海防形势,认为中法“和局虽定,海防不可稍弛,亟宜切实筹办善后,为久远可恃之计。着各抒所见,确实奏议,迅速具奏”。于是在同年九月五日(1885年10月12日),清廷下诏裁撤“福建巡抚”、设“闽浙总督”,由总督总领闽、浙、台三省,并单独设立“台湾巡抚”。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正式建省—福建台湾省,巡抚也更名为“福建台湾巡抚”,并由刘铭传出任首任巡抚。

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网络图片)

终成主政一方封疆大吏的刘铭传,上任后正式奏请兴办台湾铁路,理由有三:一是台湾岛孤悬海外、作为南洋屏障,必须开浚利源、经费自给,才能长久固守。二是台湾西部平原呈南北向分布,河流多为东西向、阻断南北交通,加上春夏之交容易泛滥成灾,走陆路旷日废时,极度倚赖河川渡口,但若非河流淤浅,就是潮汐涨退缘故,使港口吞吐量大为受限。三是修建铁路后利于及时调兵遣将,也利于原预计在中部(彰化县桥孜图,今台中市市中心)兴建的省会发展、控制南北。

刘铭传一方面上奏朝廷,另方面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作为修建台湾铁路的专职机构,还制定《台湾商办铁路章程》以完善制度、明确职权。由台中雾峰林家的林朝栋(1851—1904年)负责置办铁路所需的枕木,并聘请德籍白克(Becker)、英籍华特逊(W. Watson)、密希尔、马迪逊(H. C. Matheson)等多名外籍技师担任筑路工程师,正式开启建造台湾铁路的大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