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河北发现恐龙新物种“英良迅猛龙”:体型如公鸡捕猎迅猛

撰文: 姜庚宇
出版:更新:

中外科学家今天(26日)在北京宣布,他们在河北丰宁地区发现一个美颌龙科新物种“英良迅猛龙”(Xunmenglongyingliangis),对理解恐龙的演化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

据介绍,英良迅猛龙属于美颌龙科,作为生活在早白垩世的小型肉食性恐龙,与其他美颌龙类的区别为一种独特的骨骼形态,和独特的颅后骨骼特征组合,包括超长的小腿等。其化石并不完整,缺失头部等位置,但从同类恐龙可以推断,其全长约30厘米,体型与公鸡相若,有修长而灵活的脖子,上面长有一个轻巧的头骨,牙齿小巧但非常尖锐,边缘弯曲,对于比牠体型小的动物来说是致命的武器。

英良迅猛龙的敏锐目光增强了其捕猎能力。此外,其后肢强健修长,使牠能够突然加速去捕捉奔跑中的小动物,速度惊人。当英良迅猛龙捕捉猎物时,连飞行昆虫或奔跑的蜥蜴都有危险,英良迅猛龙伸出牠长长的脖颈就可以抓住牠们,并用牙齿将牠们碾碎。

美颌龙科的分布较为零散,已确定的成员绝大多数发现于德国索尔恩霍芬(Solnhofen)群岛的上侏罗统(Upper Jurassic)地层和中国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前者最典型的代表是美颌龙,发现于1859年,属于较原始的小型兽脚类,只有母鸡般大小,而其身后一条长尾巴就占据身长的一半。后者中最著名的是1996年发现的中华龙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身上长有毛发的恐龙,有力地证明了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假说。

据指出,科学界关于美颌龙科的栖息地偏好和多样性模式仍然存在疑问,但英良迅猛龙对此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或依据,可以成为重建生物地理和地层模式的一个有用的校准点,并估算美颌龙分支的异速生长趋势。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