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市集】北京“大柳树鬼市”每周三开张 淘宝有5大规矩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每周三凌晨一点开始,北京“东五环”外的大柳树,商贩和玩家涌自四面八方,黎明前后更是人潮涌动,熙熙攘攘。
只不过,天色一亮,摊贩和人潮就像灰姑娘乘坐南瓜马车一样,立刻散去!
这里是北京著名的“鬼市”,也是最有江湖情怀的地方,不仅仅是“好抵买”、“淘好货”之处,更是时髦青年买“玩具”的地方,讲究的是怀旧、复古情调。

北京的“鬼市”原不只一处,除了本文介绍的“大柳树”,还有“潘家园”。图为路人行走在修整后的潘家园。(VCG)

货物真假难辨 东西来历不明

鬼市是北京民间叫法,之所以叫鬼市,一是因为它凌晨开市,太阳出来时就消失。像鬼一样来去无影。二是因这里货物真假难辨,许多东西来历不明。

北京最早的鬼市在潘家园,1990年代初,每逢周六周日,商贩们挑著旧物进京,地方摆摊,只点著小小的灯光,买家挑来捡去,好似灯光下“鬼影”幢幢;而最喜欢逛这些鬼市的,又多是“鬼佬”,因此被北京市民称之为鬼市。

再者,挑东西来卖的,也大多是“见不得光”的,有的是地里挖出来的,也有是自己家里的旧物,都羞于见到熟人。当北京潘家园“现代化”改造后,北京鬼市就只剩下“大柳树”。

鬼市一开张后,吸满了众多人潮。(财新记者:丁刚/视觉中国)

想赚钱得靠眼力凭知识

凌晨开市,天亮撤摊。鬼市的货物真假难辨,水深水浅需要自己来一趟,因此老北京称“上”鬼市为“趟”鬼市。趟鬼市,趟买卖的深浅,更是趟最接地气的北京地摊文化。

鬼市也被老北京视为是盗墓宵小销赃之地。这些人更不敢光天化日之下兜售货物,所以也是趁著夜色销赃。从古董到电子产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淘不到。货品价格从一两块到十万(人民币,下同),在这里一分钱买不到一分货,有可能低于一块钱,也有可能贵过十万元,想淘到宝,凭的是知识,靠的是眼力。

近些年,各种珠串、饰品、工艺品开始流行,“鬼市”开始变了味,老货渐渐难以寻觅,更多的是文房玩具市场或者工艺品市场。

+6

5大规矩:手电筒排第1

“趟鬼市”,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首先,只许拿手电筒照东西,不许照人脸。黑夜里掏宝,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手电筒,除了照货物,还证明买家不是“外行”。其次,鬼市里的交易火爆热烈,却无声。所有的交易都是安静地讨价还价。

第三,要懂“规矩”,比如你看上一件东西,这时候这东西别人正在看。此时不能问价,也不能抢过来看,必须得人家放下后,确定不要了,才能询问。第四,看好就赶紧下手,因为鬼市不是超市,逛一圈之后回来很可能就被别人买走了。第五,一定要赶早,凌晨四点后才到的基本都已被买家淘过一遍了。

卖家分两种,一种是“接地气版”,另一种是“专业版”。接地气版是摆摊的商家,带著家里沉积多年的“宝贝”,以家里用的老旧生活用品和小摆设为主,几乎都是杂货旧货。专业版商家都是开著车来,车后座和后车箱里都是“水货”,还有大牌包包出售。

原本的鬼市主要以古旧物为主,但现在已经延伸到了各种旧货的市场,所售的货物也是鱼目混珠。许多潮流年轻人,有来做直播的,也有走复古时尚路线的潮人。许多年轻人认为,这里基本是一个让人觉得一百块人民币很耐花的地方。

+5

有人一夜暴富 有人倾家荡产

鬼市淘宝,最重要的是淘,并不是遍地都是宝,也有风险。买家赌的是运气,有人在这里低价淘到了一件真品,一夜暴富;也有人在这里寻寻觅觅,最终买到“刚刚出土”的假货,倾家荡产。

深夜里一幕一幕上演著喜、怒、哀、乐。尽管市里买卖的东西绝大多数是赝品、伪品、复制品,但还是有真品或精品的东西,这就为有眼力的人提供机会。

北京还流传著一个美丽传说:慈禧太后大寿想要一件上好的狐皮,主管太监上香求佛指点。后来被指引来到了一个夜色中的神秘市场,果然在此买到了一件上好的狐皮。他摸摸手中狐皮居然尚有余温,卖家却消失不见了。原来那狐仙为救他一命把自己的狐皮褪了下来。

美丽的传说,为鬼市增添许多未知和神秘。犹如天亮后,大柳树市场一切恢复平静,到了深夜时分,“鬼影”又幢幢。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