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乡村】镜头下的中国少数民族节庆:凝聚力令文化绵延不绝
香港知名摄影师李秀恒耗时数年,踏遍中国大江南北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从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青海,到蒙古族聚集的吉林、内蒙,再到东南沿海岛屿,用镜头定格16个丰富多彩的大型民族节庆活动,例如藏族的雪顿节、蒙古族的“冬捕”和黎族的“三月三”等。李秀恒说,在这过程中他渐渐发现,中国的少数民族无论身处何方,每到民族传统的大时大节,都会想方设法返乡与家人共度节庆,这种凝聚力或许就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根源。
藏族僧人“辩经”:许多喇嘛在吵架?
逢藏历6月15日至7月30日,藏族会举行雪顿节(又称晒佛节),李秀恒亲身参与其中了解到,藏语中“雪”有乳酪之意,而“顿”则表示宴会,因此雪顿节在字面上可理解为“大家聚在一起吃乳酪”。为庆祝雪顿节,藏族人民会三五成群地在树荫下铺上地毡,共同庆祝节日。
此外,每年雪顿节时,拉萨“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会在寺外山坡挂上一幅被视为圣物的大型唐卡佛像,吸引大批信众专程赶来朝圣。
一年一度的仪式过后,僧人们齐坐诵经,并举行激烈的“辩经”活动,这种特有的理解佛法教典的方式,由于肢体动作丰富,加上语调高、语速快,时常使围观游客产生“许多喇嘛在吵架”的错觉。
不过辩经其实大有学问,答辩者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现自己口才和学识,除机智回应外,还要试图驳倒对方,若应对得体,就会引起围观喇嘛的喝彩;若词不达意或义理不通,即遭满堂大笑。
“冬捕”体现古代蒙古族智慧
李秀恒到达吉林的查干湖时是冬天,正值当地蒙古族“冬捕”的时节,据说这是世上唯一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最原始捕鱼方式,渔民们在厚厚的冰面凿出许多圆孔,以便将渔网固定在冰底。收网时需要用马牵引绞盘,靠强大的拉力将渔网的导绳收上岸。
由于环境温度极低,被捕捞上岸的鱼会被自动雪藏,便于保鲜和运输。李秀恒说,查干湖的冬捕可追溯到辽金时代,这种捕鱼方式体现出古代蒙古族的智慧。2017年,查干湖冬捕时曾单网捕出26万公斤的鲜鱼,创下健力士世界纪录。
不过他亦坦言,在查干湖的拍摄过程遇到的酸甜苦辣,身在香港很难体会到,例如很难想像冰雪之地的人们如何生活,吉林零下30度,摄影师的相机、电池、手机都无法使用,所以之前花了很大工夫去保护装备。
黎族“火把舞”背后有洋葱
镜头转往海南,黎族著名的火把舞甚为壮观,相传古时遭遇旱灾,一名黎族青年偶遇一只百灵鸟,其后百灵鸟变身为少女,并答应帮助青年解救旱灾。岂料百灵鸟之举惹怒恶神,青年在百灵鸟的帮助下击败恶神后,亦化鸟飞去。从此黎族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庆典祝福两人,除了举起火把跳舞,还将婚礼选择这一天,渐渐成为黎族独有的情人节。
作为海南的主要少数民族,黎族和苗族在“三月三”还会共同举行民歌对唱比赛、孩童之间考验协作力的运动会等活动。
而在台湾,每年7、8月水稻收获后,原住民阿美族各部落即会自行选定时间举行“丰年祭”,祭典持续约3至7天,族人庆祝丰收、与祖先和神灵沟通,重要性相当于汉族的农历年。
一直被半强迫附属在阿美族当中的噶玛兰族,不论传统祭奠或语言文化都与阿美族完全不同,却参与着阿美族的丰年祭等活动。及至1980年,噶玛兰族原住民展开寻根正名运动,经过长期努力,2002年终于获当局认定为台湾原住民的第十一族,但举办丰年祭的传统就保留至今,并将噶玛兰族的特色文化融入其中。